姚葵醴,姚葵醴讲师,姚葵醴联系方式,姚葵醴培训师-【讲师网】
经营管理顾问,培训师,亲子教育,姚体文化书法创作人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姚葵醴: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2016-01-20 44039

本文摘自姚葵醴专著《创业的故事》

 *

 

抓住机遇,发展自己。(邓小平)

 *

 

创业案例:韩小红创办的北京慈铭健康体检连锁店。如今已经在全国发展了20多家体检中心。

出生于医学世家的韩小红,从小热爱书法,爱好文学,最喜欢的事就是独自一个人听着音乐,泡上一杯清茶,然后铺开宣纸挥毫泼墨,写下心中的诗篇……正是这个充满诗意、被誉为“商界玫瑰”的奇女子,单枪匹马闯入商界,4年就将企业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健康体检与健康管理机构之一。“男女分开体检”,“提供免费早餐”等等,这些健康体检的模式今天已经非常普遍了,却是由慈铭健康体检连锁最先开创的。韩小红的求学之路一直走得很顺利,从大连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她进了沈阳军区总医院,1997年考取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又顺利地进入解放军301医院工作。2001年,韩小红带着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回国,依旧回到解放军301医院工作。就在所有人都认为这位归国女博士必将在肿瘤研究领域大显身手时,她却提出了转业要求。当时,丈夫开门诊部,由于经营不善,每个月都要赔钱。为了拯救这个亏损的门诊部,韩小红决定离开医院回家创业。

要扭亏为盈,从哪里入手呢?她想到了自己关注已久的健康体检。韩小红在德国读书的时候,经常进行社会调查,在调查中她发现,西方人对待病症的理念是防病重于治病。反观国内,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是“没病不去医院”,结果造成了患者就医晚、诊断晚、治疗晚。找准了方向,明确了服务范围和内容,20023月,韩小红创建的第一家健康体检机构在北京诞生了。

开业伊始,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每天只有零星的散客到来。但是到了9月,慈济体检接到了第一个大订单,为北京市律师协会的8000名律师体检。此前,律师协会组织体检都是到三级甲等医院,由于医院的服务质量非常差,协会每次要出动8个人进行体检的组织引导。韩小红告诉对方:包括引导在内的许多工作都由体检机构来担当,协会只需提供确认律师身份的方法。对方非常高兴,双方一拍即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律师是最挑剔的客人,为这样的客户服务无疑需要他们把体检服务做到精细化、质量做到最佳化。如今,慈铭与北京律师协会的合作已经5年了,律师协会已经成了慈铭忠实的客户之一。第二家慈济连锁店建设的时候,非典来了。在店面已经装修,设备、员工到位的情况下,韩小红决定坚持。虽然每个月仅支付员工工资就得30万元左右,可是选择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人们对自身的健康更加关注,“健康产业”迅速升温,慈铭体检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就在企业快速发展的2004年,一场大火把再有半个月就要开张的第三家连锁店烧得面目全非。“我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底线,事情能坏到什么程度,我都是经过计算的。我感觉只要是没有超出底线的事情,就没有可畏惧的。”韩小红说。结果,经过重新装修,第三家连锁店依旧选择了半个月后开业。 20056月,韩小红和员工去韩国考察标准化体检,一起体验了无痛胃肠镜检查,体检的报告在他们回国后传来,韩小红竟然患上了胃癌!作为肿瘤科医生的她简直难以置信。经过再次检查后确诊,确实是癌症早期,如果不及时发现会很快恶化,韩小红马上进行了手术和化疗。术后4个月,还在观察期的她又投入了工作。 韩小红挺过来了,很多人感叹她的顽强,甚至称她为“传奇人物”。

她说:“在我的创业过程中,确实有很多奇特的经历,灾难总是一个接一个地落下来,又一个接一个地消失掉。可能是我从前的阅历太单纯了,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是一个多么坚韧、多么能够迎难而上、多么没有畏惧感的人,灾难帮我重新认识了自己。”

“有时候我会主动邀请朋友来慈济体检,但他们往往会拒绝,并且表示自己本来很健康,一体检就会检查出一身的病症。我觉得中国人对健康体检的观念需要改变。”韩小红一直致力于健康体检理念的宣传,这个理念曾经让她自己受益匪浅,也让她感受过切肤之痛。“我一直就想让父亲来慈铭检查一下身体,但他总不乐意,后来我只好说让他来体验一下,提提意见,结果就检查出了是癌症晚期。作为一个医生,我很清楚父亲的生命周期,谁也无能为力,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无助。”谈到父亲的去世,韩小红懊悔不已。为此,她主动联系北京市客户协会,成立了北京市客户协会北京慈铭大众医疗健康消费教育学校,向广大市民宣传健康体检的好处。除了健康体检理念的传播,韩小红也格外重视企业形象的推广。去参加一些商务会议,韩小红往往是驱救护车前往。韩小红解释说:“公司也有奔驰、奥迪等商务车,但工作时间出门,我都会选择救护车。因为我坐救护车参会,也是对慈铭最好的宣传。” 韩小红倾心于自己倡导的价值观。为此,他们先后组织实施了“北京万名的哥免费体检”、“阳光1万骨髓捐献工程”等活动,还连续组织了不少公益活动,既培育了市场,也引导了员工的价值观。她说:“做企业应以良心过滤,好企业赢取的是人心而非一时的钞票。”

 *

 

创业案例:在一般人眼中,擦鞋职业是一个低下的行业。但是,突然的一天,当我们发现繁华的街头赫然涌现大批环境优雅、功能齐全、服务规范、休闲舒适的擦鞋吧、修鞋店、美鞋铺;擦鞋师、修鞋师们登上大雅之堂开始了他们体面的职业生涯。针对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苦于就业困难,却看不起擦鞋行业。对此,“香港鞋博士”擦鞋、修鞋连锁机构的创立者张建尧认为:

“观念一小步,人生一大步!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简单,别人忽略的领域往往隐藏着更大的商机。擦鞋修鞋不是也能做出大市场大利润吗?不是也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吗?没有文化的靠热情、靠勤劳的双手。有文化的发展空间更大,靠头脑、靠管理、靠规范的服务,把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创业更会如鱼得水。知识只有为社会创造了价值才会有价值。很多伟人名人都与擦鞋有着不解之缘。林肯以自己有一个鞋匠父亲为荣,安徒生的父亲、秘鲁总统托莱多也都当过擦鞋匠……擦鞋不是卑微的事情,为别人提供服务,为自己积累财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何乐而不为?成功只垂青那种不懈追求它的人。只要认定一个方向,脚踏实地坚持下去,成功迟早会到来。”

香港鞋博士擦鞋修鞋连锁机构,从8平方的擦鞋铺店主,到发展了3000余家加盟店的国际企业的老总,有了几千万的资产,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张建尧还有更大的目标,就是将行业产业化、国际化!

 *

 

创业案例:莉莲弗农于1928318出生于德国,是一位实业家的女儿,莉莲10岁时,全家于1937年因为纳粹迫害而被迫逃到美国。弗农的父亲是个爱孩子的父亲,父亲成为弗农的第一位榜样,他的执着顽强给年幼的莉莲留下了深刻印象。弗农说他的执着成为自己后来开拓型的经商妇女生涯中极好的榜样:

我想我父亲是我的榜样,他的适应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而久远的印象。这是一种我所欣赏的现代人的品格——在狭小地域内回旋自如的本领,以及去做必须完成的事情。她说:我很欣赏他,一旦发现拉链不好销了,他会另找东西先卖一段时间,然后再销拉链。

弗农14岁少就在电影院当领票员,每小时赚10美分。她随后又到糖果店当门店导购人员。她说这一经历对自己以后企业家生活极有益处:这些工作都要与公众交往,所以我学会如何对付各种各样的人,能应付各种个性的人;这也让我克服怕羞心理。

1946年,19岁的弗农进纽约大学攻读心理学,三年级退学与男友结婚安居在一处郊区。

24岁时,弗农开始在餐桌上组建邮订购物公司。她当时是一个23岁怀孕的家庭主妇,试图为增添人了的家庭赚取额外的收入。她用2000美元的嫁妆钱投资于购买最初的一批钱夹和腰带,并花了495美元在《十七》杂志上登广告。弗农以创新者的风格行事,准备开拓别人未曾问津的新领域。弗农的创举是提供客户需要的别致的产品:提供印有人名的、仅此一家的、没有大众市场的产品。踏上别人不敢问津之地是大多数伟大企业家的共同呼声,弗农正是这么做的。弗农最初的两样产品是腰带和钱夹,包括个人化的特色。她首次邮购广告在最初的12周内收到价值32000美元的订货额。弗农对未曾料到的成功欣喜若狂。她又刊登“标有人名的书签”看看自己能否像第一回合这般幸运,这一新产品销售额较前一次翻番。于是弗农频频推出新产品,走上了顺道。她不仅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而且每种新产品都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1954年,27岁的弗农出版了16页的黑白商品目录册,把它寄给125000位已有的和潜在的客户,这一策略使她在1955年时的年赢利增加到15万美元,而公司仍称为弗农专营店。弗农在经营中仍身兼数职,她是目录编辑、采购员,白天是邮购部经理,晚上充当财务主管。像所有伟大企业家一样,弗农认为要在公司了解各方面经营情况。到1965年弗农38岁时,企业规模已足够大,于是她成立了莉莲·弗农公司,到1970年公司年赢利已达100万美元。

她这样总结自己的经营哲学:

1.经常考虑到别人。2.不厌其烦。3.花时间轻松一下。4.凭感觉决策。5.运用第六感觉和头脑。

她始终坚定地关切客户,公司的座右铭是:必须了解客户。她说:你不能让气像员告诉你刮什么风,你必须自己收集信息,依靠自己良好的判断行事,承认并纠正所犯的错误

弗农一直作为公司主要采购员走遍世界,去寻找像她这样的妇女想买的独特而实用的礼品。弗农始终恪守自己的经商哲学:我从不销售连自己家中也不想要的产品。另一句格言是尽量抓住每个机遇

弗农说:我从不被自己的错误或缺点所击败或改变,我从中吸取教训,变不利因素为有利的推动因素。现在,弗农拥有六家名誉博士头衔,她还是许多非赢利机构的董事,如纽约大学、希朗恩特学院、儿童艺术博物馆等等。她已经成为那些企望成为开拓型企业家和妇女事业家,并希望有所突破的年轻妇女们的良好榜样。

 *

 

创业案例:王永庆,1917年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王永庆7岁那年去念书,别家的孩子穿上漂漂亮亮的新衣服,王永庆穿的裤子是用面粉袋改做的,上面还印着"中美合作"的字样,他连鞋子都没有,总是赤脚在泥泞的山路上奔波。勉强读到小学毕业。15岁,一个人来到台湾南部的嘉义县城在一家米店里当上了小工。第二年,他觉得自己有把握做好米店的生意了,就借了些钱做本钱,自己在嘉义开了家小小的米店。米店新开营业上就碰到了困难。原来,城里的居民都有自己熟识的米店,而那些米店也总是紧紧地拴住这些老主顾。16岁的王永庆只好一家家地走访附近的居民,好不容易说动一些住户同意试用他的米。为了打开销路,王永庆努力为他的新主顾做好服务:主动为客户送上门,注意收集人家用米的情况,家里有几口人,每天大约要吃多少米……估计哪家买的米快要吃完了,他就主动把米送到那户人家。他还免费为客户提供服务,如掏出陈米、清洗米缸等;他的米店开门早关门晚,比其它米店每天要多营业4个小时以上,随时买随时送,有时客户半夜里敲门,他也总是热情地把米送到客户家中。

经过王永庆的艰苦努力,他的米店的营业额大大超过了同行店家,越来越兴旺。后来,他又开了一家碾米厂,自己买进稻子碾米出售,这样不但利润高,而且米的质量也更有保证。

1950年代初,台湾急需发展的几大行业是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当时台湾的化学工业中有地位有影响的企业家是何义,可是何义到国外考察后,认为台湾的塑胶产品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日本的产品,所以不愿向台湾的塑胶工业投资。出人意料的是,这时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商人王永庆,却主动表示愿意投资塑胶业。

消息传出,王永庆的朋友都认为王永庆是想发财想昏了头,纷纷劝他放弃这种异想天开的决定。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公然嘲笑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肯定要倾家荡产。其实,王永庆作出这个大胆的决定,并不是心血来潮,铤而走险。他事先进行了周密的分析研究,虽然他对塑胶工业还是外行,但他向许多专家、学者去讨教,还拜访了不少有名的实业家,对市场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甚至已私下去日本考察过。他认为,烧碱生产地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个大好条件。

王永庆没有被别人的冷嘲热讽吓倒,1954年与人合资50万美元,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以后建成投产。但果然如人们所预料的,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出了20吨,明显地供大于求。按照生意场上的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这一来,连他当初争取到的合伙人,也不敢再跟着他冒险了,纷纷要求退出。精明过人的王永庆,竟敢背水一战,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

王永庆有自己的算盘:他研究过日本的塑胶生产与销售情况,当时日本的PVC塑胶粉产量是3000吨,而日本的人口不过是台湾的10倍,所以他相信自己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第二年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

事情的发展证明了王永庆的计算是正确的: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了,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大获其利。从那以后塑胶粉的产量持续上升,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现在100万吨,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身为亿万富翁的王永庆,对自己和家人都非常节俭。他公司的一位职员花了1000美元为王永庆的办公室更换新地毯,结果惹得王永庆很不高兴。他对于吃的原则是“简便”,最爱吃的是家常的卤肉饭。他对于穿的原则是“整洁”,每天早上跑步穿的运动鞋,一双总要穿上好几年。一条运动时用的毛巾据说用了近30年。

王永庆常常用“富不过三代”的古话告诫自己的子女,要他们自己创业,不要依赖上辈的基业而坐享其成。他的儿子毕业后回到自己家的企业中,王永庆同样要求他从最基层干起,经过课长、组长、厂长、副经理的逐级锻炼,数年之后,才让他担任一个部门的负责人。

王永庆的女儿结婚,他陪送的嫁妆,除了一张无限期提供学习费用的凭据外,就是一把刮胡子刀,好让女儿自己替丈夫刮胡子。而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王永庆从不小气,例如,汶川地震王永庆捐助1亿元。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深圳站 s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