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枫,韩枫讲师,韩枫联系方式,韩枫培训师-【讲师网】
韩枫 2019年度中国100强讲师
中国首批沙盘模拟专家/国学专家
48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韩枫:关于“道”
2016-01-20 2218

㈠、《周易》中的“道”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上古三大奇书。《易》事实上是包括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一般《易经》即指《周易》。

《周易》起源相当早,相传“文王拘而演周易”,所以坊间认为西周初年由文王所著,因此较春秋时代的哲学著作(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为早。

广义的《易》包括《周易》和《易传》。由于《周易》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因此孔子时代的人撰写了《十翼》(在宋代欧阳修之前,历代一直认定是孔子之作),又称为《易传》,以解读《周易》。现今学者多认为《周易》七卷书中最早的《易传》是战国时代的作品。

《周易》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交替的变化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虽然秦朝时已普遍认为《易经》可用以占卦筮卜,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自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也被介绍到西方。

 

1、阴阳就是道

 

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之道,曰阴与阳”,并引用孔子的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以说儒家认同:“道者,阴阳变化之理也。”道,即宇宙运行,自然变化的法则。

 

2、道的衍生与变化

 

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中的“太极”与“道”字相通,正因为万物由“道”所生,因此万物变化均由太极,化成两仪、四象、八卦。所以易经的卦象才能盖括所有变化,成为筮卜的依据。

 

㈡、先秦其他经典中的“道”

 

“道之大如天,其广如地,其重如石,其轻如羽,民之所以知者寡。”(《管子·白心》)

“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则(且)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刑(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黄帝内经·道原》)

“一者,道之本也,胡为而无长。□□所失,莫能守一。一之解,察于天地,一之理,礭于四海。何以知□之至,远近之稽?夫唯一不失。"(《黄帝四经·十大经·兵容》)

 

㈢、《道德经》中的“道”

 

“道”字见于《老子》(《道德经》以此为篇名)。道家、道教奉老子为始祖,道家、道教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1、什么是道?

《道德经》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虽然可以被履行(可道),但其实质并非行道之法所能完全囊括(非常道)。

道虽然可以被讨论、命名(可名),然其实质并非言语所能形容(非常名)。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者,在“一”之前,所谓“一”,即是所谓的本体论的“本体”、现代西方的存在哲学的“存在”,此“一”者,即指万物统一的本质。

 “一”本身便不可思议,因为可思议者必须分辨能思议与不能思议之事物,此即是分别心,即是“二”,即是“阴阳”,等而下之而有万物可言。 “一”即不可思议,是故“道”更加无可言说,无可思议判别之理。

需要注意的是,“道”在不同的地方,可指可以实践的“道路”、理论体系的“根本”,与此不可言说之“本体”、更甚于本体之上的超出有无存在的“概念”,后者即是无法讨论的“道”,而之前的“道”是可以理论、切实可行的事物。

 

2、不可用言语表达

《道德经》第一章一开始就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王弼对此的解释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不道,不可名也。”

一般来说,这里第一个、第三个“道”字解作“终极真理”;第二个“道”字解作“言语,说话”。意思大概是:“可以用言语解释妥当的‘道’,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道’;若果我们给予‘道’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也肯定不能把‘道’形容妥贴。”

由于人认识的局限性,我们所说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无法窥见道的全貌,故无法反映道的本质。例如我们说这是一张桌子,可那是我们的说法,它是什么呢?是一堆木头,还是一堆原子,都只反映了它的一个侧面。

正因为“道”本身是不可言说,所以老子在《清静经》后来写道:“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也就是说:“这个‘道’字虽然不肖,但我(老子)还是先把这个终极真理叫作‘道’好了。”

但尽管道的本质不可言传,但包括《道德经》等典籍都在言说道,“道不可道”本身也是在描述道,实际上不是在言说道的本质,而是言说道的存在,即是道的本质虽然无法具体描述,但其存在是可言的,但也止于“祂存在”而无法进一步言说。这和现代西方的存在哲学的“存在先于本质”异曲同工。

 

3、衍生万物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意指“道”是所有创造自然,及自然变化的法则,是一切事物的规律,因此,“道”是一切的本源。此处,老子道出宇宙发源形成论。道家的太极印正是体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4、道在万物之中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说,人的法则在地里头,地的法则在天里头,天的法则在道里头,而只有道的法则是自在的,本源的。

道也是道路的意思。是事物发展路径。路径是事物规律的外在体现。因此,道理与道路就统一了。

实际上“道”字本身的字形也表明道在万物中。《说文解字》:“道”,从,从首,谓长行,首:谓面之所向,行之所达。所谓“面之所向,行之所达”,意即面向哪里,道在哪里;走到哪里,道在哪里。

 

5、道与德的关系

道,是“一”之上,不可言说者,为体。德,是道所衍生的万物一切,事物的存在规律,为用。

 

㈣、《庄子》中的道

 

《庄子》是道家另一部经典作品,里头也有述及“道”的概念。

 

1、无处不在

《庄子》外篇《知北游第廿二》中,有这么一段: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旡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旡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旡所终穷乎!尝相与旡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旡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庄子在此回答东郭子问“道是什么”,大意是说:“‘道’是无始无终,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人要学道的话,当看鼻涕虫,当看屎尿便溺,所有事物都不放过,才能观见‘道’的法则与伟大。

 

㈤、《吕祖明道说》对“道”字的解释

 

《吕祖明道说》认为“道”字从“首”从“辵”,“首”指“先天一炁”;“辵”义为乍行乍止。“有先天一炁之道存焉。何言之?性非此道不能圆,命非此道不能了,其事非人不敢言。故道家巧譬曲喻,而有玉液了性,金液了命之说。夫玉液金液者,即先天一炁之道也。其所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道也。鬼神所以能为造化之迹,而为二气之良能者,亦此道也。”“首者先也,取先天一炁之义也;辵者乍行乍止也。”

 

㈥、《修道百问》对“道”的解释

 

什么是道?

道,无形无象,无声无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但却是产生天地万物,主宰天地万物的总能源。

道,又名真空、性、灵、炁、金丹、佛性,在不同的宗教和经典里,名称叫法不一,但本质指的都是一个。

道是产生一切形式的根本,也是主宰一切形式的根本。人们唯有去除一切的形式,才能够见道,此谓“为道日损”。可惜的是,当今大多的修道者和学术研究者,不是“为道日损”,而是“为道日增”,总想通过有为的方式,形式上的手段认识和了解大道,如此只能背道而驰。

上一篇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深圳站 s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