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军,刘立军讲师,刘立军联系方式,刘立军培训师-【讲师网】
优秀的职业企业培训师
50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刘立军:创新能力与创新力开发
2016-01-20 10313

创新思维与创新力开发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力开发的时代背景, 了解创新型人才的含义及培养途径, 了解广东省、广州市自主创新的现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创新力和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性,难点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力开发的时代背景
    1
21世纪知识经济呼唤创新
    2
、中华民族面临的挑战
    3
、提高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二节 列举型人才的含义及培养途径
    1、列举型人才的含义
    2
、列举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第三节 营造优良环境,建设创新型广东
   1
、广东科技自主创新现状
   2
、自主创新—广东发展战略抉择

 

2、知识点学习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力开发的时代背景

一、21世纪知识经济呼唤创新

为什么微软公司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没有任何传统富人的土地、厂房等资源,却能从一无所有成为世界首富?十年前看似百病丛生的美国企业,如今为何所向披靡?国际知名的经济学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与经济学教授梭罗指出,这一切都源自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前人有钱,都是靠天然资源,譬如拥有土地、石油等。但在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第一次出现因为拥有知识而致富。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就是很好的例子,往后掌握知识流程才是掌握财富。

知识经济的正式提出源于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1996年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被简化为知识经济 (The Knowledge Economy )。这份报告指出,经合组织各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建筑在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知识已被认为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因此,信息、技术和学习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被认为是国际组织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知识经济理论的重要文献。1997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确认了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的说法。随后知识经济便开始在全世界回响。

所谓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就是以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为基础,以变革、创新为灵魂,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人类生产力、科技发展及其激烈竞争的必然产物。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生产(研究和开发)和传播(教育、培训)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的核心。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决定性的要素。现在世界上技术每年的淘汰率是20%,在美国,15年来淘汰了8000职业,同时又诞生了6000种新的职业知识经济这一概念突出了信息中最核心、最富创造价值的部分;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对经济的特殊影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当代最富生命力的经济。知识经济在中国的最佳表达应该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是不要物质,而是获得物质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将是少数人用较少的时间生产出足够的物资产品,而大多数人将用较多的时间去从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

过去工厂招工看的是工人的个头和力气,现在不同了,文凭摆在第一位,先查脑子再查肌肉。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是知识化的典型,他最多的时候有1000多亿美元资产,是美国知识经济的标志性人物。有个玩笑说比尔·盖茨口袋掉下来两千美金,他不捡,他认为花5秒钟去捡两千美金不合算,他每秒钟创造的财富是3000美金。盖茨公司研发的Windows2000WindowsXP等软件,全世界都在使用,其实不是就是一张光盘吗?光盘的物质材料是什么呀?是聚碳酸酯,成本只有几毛钱,微不足道,可他卖出去上千倍的价格。一个成果的创新可以带来无限的财富。

二、中华民族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连续数年保持9%以上的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全面进步。中国正面临着历史上罕见的良好机会,中国正处于发展与腾飞的阶段。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

(一)巨大的人口压力
    
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二)资源、环境、生态的压力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严重的三大问题。我国既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还是世界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三)科技投入及创新能力不足

(四)国家竞争的压力

21世纪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当今的国际竞争,关键取决于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的差距也很大。主要表现在:

1经济总量。中国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九分之一,人均GDP只相当于美国的1/30,中国要赶上中等发达国家需要用50年,要赶上像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可能还要100年。

2、在科技力。中国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在GDP中占的比重仅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考察科技对经济的贡献,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重要指标,而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政府在公共教育和公共卫生投入。中国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3.3%,稍好于印度的3.2%,我国这一指标在世界上应该排在100多位,处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而发达国家都在5%以上;中国的公共卫生投入占GDP5.8%,稍高于韩国,而发达国家的同一比率普遍在8%以上。中国的劳动力数量虽然世界最多,但劳动力素质却有待提高,中国的文盲率仅比印度略低。

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应当知道中国人最缺少什么。中国人最缺少的不是资源,不是美元,而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社会环境。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200619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在综合分析国内和国际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指导方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正确选择。其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于这个问题,国际学术界已有基本共识,就是将那些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

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
    ②
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
    ③
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
    ④
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处于中等水平。

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建国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生物、纳米、航天、CPU芯片和计算机操作系统等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这些成就,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大战略过程中,还将面临诸多挑战:科技投入增长滞后于科技发展需要;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相比,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许多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由于缺乏政策环境支持,叫好不叫座,出现国外的再贵也要买,国产的再好也不用的非正常现象;人才总体规模很大,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企业难以掌握核心技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等。如果这些困难和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可能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二节 创新型人才的含义及培养途径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条件呢?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五大特征:1、创新意识。2、创新思维。 3、创新能力。 4、知识基础。 5、创新人格。

我们中国是世界导师口大国,人才资源的优势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无可比拟的。我们要充分认识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优势是人才优势。但是,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在人才资源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资源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注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的竞争态势将会更加激烈,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将日趋落在人才、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上,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一流的发展优势。所以我们必须从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最重要战略资源的理念,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创新教育;需要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节 营造优良环境,建设创新型广东

欲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地区的发展是关键。广东中国经济大省,是我国改革的先行地。20051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提出了广东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中远期奋斗目标: 2020年,全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创新型广东。20086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东。这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潮流的必然选择,是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要求,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广东产业发展的一个致命缺陷, 就是技术空心化现象严重, 被挤压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和边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广东获取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唯一出路。同时,全省生态环境、资源环境、食品安全、疾病防治、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等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民生问题日益凸现,也急需自主创新提供科学方法、先进技术和强大物质支撑。因此,必须要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在推进核心技术创新和转化方面有所作为,才能到2020年基本实现由广东制造广东创造的转变。

在建设创新型广东的规划版图中,广州被设计成发动机。作为牵动全省、辐射华南的中心城市,广州要发展成为具有强大创新动力和雄厚创新实力的城市,广州拥有广东省乃至华南最雄厚的科技和人才资源,这也是广州成为广东自主创新龙头城市的最大的优势所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广东,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劳动和创新实践。希望我们大家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的使命感、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环境,创新机制, 让我们的人生在创新中闪光。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的使命感、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进一步增强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进取意识,做建设创新文化的开拓者、弘扬自主创新精神的先行者;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改变一些重大关键技术依赖于人、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从而既支撑当前的发展又引领未来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祖国的光辉业绩。让人生在创新中闪光,让创新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广州拥有广东省乃至华南最雄厚的科技和人才资源,这也是广州成为广东自主创新龙头城市最大的优势所在。而智力资源的聚集,正成为广州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的中坚力量。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 要下大气力保增长,抓住时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总书记的讲话明确指出了我省今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向。长期以来,广东省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速度一直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要求,特别是建设创新型广东的要求很不适应。我省虽被视为制造业大省,但核心技术创新与转化能力弱。目前,广东技术对外依存度达50%,高新技术企业来自国外跨国公司的发明专利占70%以上,产品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水平的占24.7%,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只占5.7%。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创新投入的长期不足,使我省核心技术研究难有大的突破,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相对缓慢。因此,必须要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在推进核心技术创新和转化方面有所作为,才能到2020年基本实现由广东制造广东创造的转变。

当今,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即将进入的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正走向"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传播、生产和使用的时代。据有关资料表明,人类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到本世纪90年代已达到大约每3年就增加一倍的程度。科学转化为技术,再转化为商品的时间,19世纪大约要50年,现在已缩短为35年。本世纪初在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为510%,现在已达到50%。在知识经济时代,真正掌握知识的人,是那些能够不断解决前人未能弄清的问题,并能不断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谁拥有了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掌握了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第二章:创新基本原理与实践

第二章创新原理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创新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掌握创新力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国内外创新理论及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创新和创新力的概念、特征和原理,难点是创新和创新力的基本内涵与实践。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 创新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1
、创新与创造
2
、创新的基本特征
3
、创新的基本内容
4
、创新模式
5
、创新的原则

第二节 创新力的概念与特征
1
、创新力的概念
2
、创新力的特征
3
、创新力的构成
4
、人人都能创新

第三节 国内外创新理论及实践
1
、日本的创新理论及实践
2
、美国的创新实践
3
、德国创新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4
、欧共体的合作创新战略——尤尼卡计划
5
、我国的创新战略理论研究和实践

2、知识点学习

第二章 创新原理与实践

一、创新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创新是当今世界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同时,它又是非常古老的词。其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原来多指技术领域。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它的形成是在20世纪的事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在1912年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换句话说,从经济的角度他提出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未有过的组合。他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的五个方面。产品创新,就是要生产一种新的产品,工艺创新,要采取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市场开拓创新,要开辟新市场。要素创新,在生产中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制度的创新,也就是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体制、管理结构方面的创新, 他提出了这五个方面。

美国还有个管理大师, 叫德鲁克。他在上一个世纪的50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有了管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现在创新两个字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分配创新,包括我们的学习方法也要创新。

通俗的讲说别人没说过的话我说了叫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叫创新,想别人没想的东西叫创新。我们有的之所以叫它创新,就是因为它或者改善了我们的工作质量,或者改善了我们生活质量,或者它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还有的是因为它巩固了我们的竞争地位,有的是对我们经济,对社会、对技术产生了根本影响。所以我们叫它创新,但是创新不一定是全新的东西,我旧的东西以新的形式包装一下,包装旧的东西叫创新。我旧的东西以新的切入点叫创新,我总量不变改变结构叫创新,结构不变改变总量叫创新。有这么一个案例,有一家公司,它通过很多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四个车间,最后发现劳动生产率采取很多方法,提高提高提高。提高到一个临界点,再提高非常难。怎么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的人给他出了这个主意,就分析一下这四个车间的员工的构成。就发现第一个车间都是男孩,好,就加了几个女孩进去,效率提高。我们经常有人说的叫男女搭配,工作不累。第二个车间都是一些青年人,加了几个中老年进去,老成持重。加进去效率提高。第三个车间都是中老年人,加了几个年轻人进去,有新鲜活力,效率提高。那么第四个车间呢?老的少的,有男的女的都有,怎么提高效率?他们分析就发现,这个车间都是本地人,加几个外地人进去,都拼命地干,效率提高。还是这么多人,就把结构变换一下,这就叫创新呢,这就是创新。所以同学们,创新到处有,创新就在我们身边。

二、创新力的概念与特征

创新力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激情、创新思维、科技素质。创新激情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则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如果只是少数人才具有的话,那么创新理论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我们说创新具有普遍性,人人都有创新能力,对此应该是毫不动摇的。但是在现实中错误的观念会导致人们偏离或远离创新。这样一些观念导致人们步入四个误区:年纪大了,不能创新。文化较低,难以创新。智商不高,难以创新。身为外行,不能创新。

三、国内外的创新理论及实践

(一)日本的创新理论及实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曾经陷入极度的经济困难之中,但是现在,它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这与它执行了一系列成功的创新发展战略有关。日本的主要战略思想是:引进、消化外国先进科技并予以创新,投入少、见效快地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飞速发展。而这一战略思想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和法规,并以战略规划和战略组织予以成功实施的。因此,日本在支持和促进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其重要特点是不仅仅对个别工业的扶植进行研究,而是在对整体的工业结构进行一般平衡分析后,以战略的眼光确定所要扶持的产业。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紧跟创新。

(二)美国的创新理论及实践

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创新战略工程:曼哈顿原子弹工程、阿波罗登月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PNGV计划。这些推进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增强了美国的国际竞争力。最近美国颁发的五年战略计划中提到,将大力推动科技研究和创新,开发太阳能、核能、水电等清洁能源, 降低目前对石油的过高依存度, 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奥巴马上台后所提出的美国新能源正策,被认为将成为下一个影响此后15年的最重要正策之一。

 (三)德国的创新理论及实践

德国是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科技大国。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时,德国政府一开始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知识经济的影响力,因此在制定发展目标的时候走了弯路。同美国、日本比起来则显得较为落后。为确保在高新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德国政府近年来实施了主动创新战略,与经济界、科学界开展横向联合,同时重点资助一流大学和主要科研机构,着力培育青年科学家。

所以真正认识知识经济的真谛,突破传统产业发展思想的束缚,并大胆地制定出跨越式的创新战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超人的眼光和足够的胆识。美国、爱尔兰、印度等国认识到了知识经济将带来巨大的商机,并抓住机遇取得了成功。

第三章:创新思维及训练

第三章:创新思维及训练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创新思维的含义,了解常见的思维障碍,如何突破这些障碍,掌握各种不同类型思维的概念与特征,并进行相关的训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六种思维的概念与特征,难点是创新思维的训练。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 创新思维的含义
1、创新思维的定义
2
、创新思维的特征
3
、创新思维的作用

第二节 突破思维障碍
1
、常见的思维障碍
2
、突破思维障碍

第三节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及其训练
1
、发散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2
、发散思维的作用
3
、发散思维的训练
4
、收敛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5
、收敛思维的作用
6
、收敛思维的训练

第四节 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及其训练
1
形象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2
形象思维的作用
3
形象思维的分类——想象思维与联想思维
4
形象思维的训练
5
、直觉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6
、直觉思维的作用
7
、直觉思维的训练

第五节 逻辑思维与辨证思维及其训练
1
、逻辑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2
、逻辑思维的作用
3
、逻辑思维的训练
4
、辨证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5
、辨证思维的作用
6
、辨证思维的训练

2、知识点学习

第三章:创新思维及训练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创新思维的含义,了解常见的思维障碍,如何突破这些障碍,掌握各种不同类型思维的概念与特征,并进行相关的训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六种思维的概念与特征,难点是创新思维的训练。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 创新思维的含义
1、创新思维的定义
2
、创新思维的特征
3
、创新思维的作用

第二节 突破思维障碍
1
、常见的思维障碍
2
、突破思维障碍

第三节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及其训练
1
、发散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2
、发散思维的作用
3
、发散思维的训练
4
、收敛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5
、收敛思维的作用
6
、收敛思维的训练

第四节 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及其训练
1
形象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2
形象思维的作用
3
形象思维的分类——想象思维与联想思维
4
形象思维的训练
5
、直觉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6
、直觉思维的作用
7
、直觉思维的训练

第五节 逻辑思维与辨证思维及其训练
1
、逻辑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2
、逻辑思维的作用
3
、逻辑思维的训练
4
、辨证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5
、辨证思维的作用
6
、辨证思维的训练

第四章:创新技法及训练

第四章创新技法及训练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创新的基本知识,熟悉创新技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的创新技法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应用创新技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四种创新技法,难点是创新技法的训练与运用。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设问检查型技法
1
、设问检查型技法的概念
2
、设问检查型技法的基本原理
3
、设问检查型技法的特点
4
、设问检查型技法的类型及训练

第二节 列举分析型技法
1
、列举分析型技法的基本原理
2
、列举分析型技法的特点
3
、列举分析型技法的作用
4
、列举分析型技法的分类及训练

第三节 组合型技法
1
、组合型技法的概念
2
、组合型技法的基本原理
3
、组合型技法的特点
4
、组合的形式
5
、组织型技法分类及训练

第四节 逆向转换型技法
1、逆向转换型技法的概念
2
、逆向转换型技法的基本原理
3
、逆向转换型技法的特点
4
、逆向转换型技法的分类及训练

2、知识点学习

第四章 创新技法及训练

第一节 设问检查型技法(上)

创新思维就是突破传统思维习惯,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技法是对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规律的总结。如果把创造创新活动比喻成过河的话,那么方法和技法就是过河的桥或船。方法和技巧可以说比内容和事实更重要。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过:良好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笨拙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黑格尔说: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最高的、无限的力量。笛卡儿认为: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们认为,换个视角,你会看到个不同的世界。创新技法,就是创造学家根据创新思维的发展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创新思维多种多样,与之相对应,创新技法也很多,主要有设问法、列举法、组合法、逆向法和智力激励法等。

一、设问检查型技法的概念

    经验证明,能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就等于取得了成功的一半。巧妙的设问可以启发想象、开阔思路、导引创新。设问检查型技法:对拟改进创新的事物进行分析、展开、综合,明确问题的性质、范围、程度、目的、理由、场所、责任等,从而使问题具体化,缩小需要探索和创新范围的方法。简而言之,设问检查型技法,就是对任何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方法。
目前,创造学家已经总结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设问检查法。在此主要介绍奥斯本检核表法、和田十二法与5W1H法,重点掌握其设问的思路与技巧。

二、设问检查型技法的基本原理

    先提出问题,再针对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逐项对照检查,从各个角度较为系统周密地进行思考,探求较好的创新方案。

三、设问检查型技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一)特点
    1、以提问的方式寻找发明创造的途径。
    设问检查法的首要特点是抓住事物带普遍意义的方面进行提问,所以它的应用范围很广,不仅可用于技术上的产品开发,还可用于改善管理等范畴。
    2、从不同角度进行设问检查和思维变换。
从不同的角度、多个方面来进行设问检查,思维变换灵活,利于突破框框。

    (二)适用范围
    1、设问检查法的适用范围
    自奥斯本的检核表法诞生以来,在实际应用中深受欢迎,并相继创造了多种不同的设问检查创造技法。这些方法几乎适用于各种类型与场合的创造活动,它能够帮助人们突破思维与心理上的障碍,从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创新思路,从而产生大量的创造性设想。运用本技法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设问检查法被誉之为创造技法之母
设问检查法对于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活动,技术上的小发明、小革新是非常适合的,也可以与智力激励法等其他技法联合运用。如果要解决的问题较大,借助本技法也可使问题明确化,从而缩小目标,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有针对性地解决之。具体应用时,如用于管理方面,则要注意明确问题的性质、程度、范围、目的、理由、场所、责任等;用于技术问题方面,则要注意明确产品的材料、结构、功能、工艺过程等。亦即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将此法作适当的调整。初次使用设问检查法时,可能不如自发的创造那么方便,便只要坚持实践,就能养成善于提问思考的习惯,使原来封闭式、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得到改善,有利于创造力的开发。
    2、设问检查法的局限性
当然,设问检查法也有一定的局限,它比较强调创造发明主体的心理素质的改变,借助克服心理障碍,产生更多的思路,而较为忽略对技术对象的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所以,在使用本技法解决较复杂的技术发明的问题时,仅能提供一个大概的思路,还需进一步与技术方法结合,才能完成有实际价值的发明。该方法只能提供一个大概的思路,需与其他方法结合才能完成有实际价值的发明。

四、设问检查型技法的类型及训练

    (一)奥斯本检核表法
    创新发明最大敌人是思维的惰性。大部分人思维总是自觉和不自觉沿着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来看待事物,对问题不敏感,即使看出了事物的缺陷和毛病,也懒于去进一步思索不爱动脑筋,不进行积极的思维,因而难以有所创新。因为检核表法的设计特点之一是多向思维,用多条提示引导你去发散思考。
    奥斯本检核表法是指以该技法的发明者奥斯本命名、引导主体在创造过程中对照9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启迪思路、开拓思维想象的空间、促进人们产生新设想、新方案的方法。检核表法有利于提高发现创新的成功率。
    1、九组提问:能否他用
    能否他用是指针对某一现有材料、方法、原理等,想一想是否有其他的用途,是否可以直接用于新的用途,或稍加改造就可以扩大其用途。
人们从事创造活动时,大体有两条途径:一种是先认定目标,再据此寻找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另一种则与此相反,是从某一现有的事实出发,通过发散思维,想象它还有些什么作用,由此将思维引向新目标。事实上,后一种方法更为常用,而且也是任一发明获得广泛应用与巨大效益的创新之路。尽管,世界上各种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如,扫帚用来扫地、杯子用以盛水、书报供人阅读、砖头是建筑材料……但实际上这只是人们所习惯的常用的方面,其潜在功能远不止于此。在特定情况下,扫帚可作支撑物、扁担、武器;杯子可充当乐器、量具;书报可做包装纸、铺垫物、练毛笔字;砖头可当压载物、体育训练物等等。显然,对潜在功能的开发,定会带来新的效益。具体创造时,可以从思路、原理、产品应用、技术、功能、材料等多个角度加以扩散思维。
    1)思路扩散
    方便面是一种只用开水一冲就能食用的快餐食品,它以不需烹调并且味道鲜美可口而深受消费者欢迎。正是这一创新,使发明方便面的日本一家小企业一跃成为食品行业的明星。许多企业触类旁通,沿着这一思路,开发出以方便为特点的方便米饭、方便米粉、方便蔬菜、方便啤酒、方便饮料等新食品。我国的农民发明家张炳林,就是以炳林牌快餐米粉及其加工机械的研制获得了10项科研成果,其中4项获得国家专利和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也因其在方便上动了脑筋而走向世界。那么,我们对各种各样的食品乃至用品进行方便化,就会有无数可以创新的课题。
    2)原理扩散
    面粉经发酵产生小气泡使馒头松软可口。于是,发泡塑料、发泡橡胶、发泡水泥相继发明,它们不仅轻巧省料,而且有更好的隔热、隔音性能。若在肥皂中加些气泡,可使肥皂不会沉到水下,成为可浮在水面的浴皂。
    3)产品应用扩展
    最早提出拉链设想的是美国发明家贾德森,其初衷是代替鞋带用的,于1905年获得第5号专利。可是仅作为系鞋子用的拉链并不畅销,是个赔本的生意。而有位服装店老板首先认为拉链应该有更多的用途,他先在钱包上按上拉链,使钱包身价倍增;又用之于海军服装,销路很好;接着,美国彼得公司又在运行衣上装了拉链,使之大受欢迎。如今,拉链已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入了每家每户,而且还在向更多领域扩散。
    4)技术扩展
    激光技术发明之后,其应用扩展迅速,几乎遍及各个领域。如测量、基准、通迅、特种加工、全息印刷、激光音响、激光武器、激光手术、激光麻醉等都有不寻常的应用。
    5)功能扩展
    枪,作为武器已有很多品种,如步枪、手枪、冲锋枪、机枪、信号枪、无声枪等。用之于以民,又开发了许多新的功能。如救生枪:这是一种潜水员用的抢险、救难的工具,可以修补船体,或给失事潜艇供气;注射枪:用来给猛兽打针;种植枪:加拿大研制成了种树枪,在塑料子弹里装有土壤和种子,这样植树每天可种二千棵,且成活率高。而美国则创造了机枪播种法,把播种机枪装在飞机上,向大片土地扫射,便大功告成了;建筑装修用的射钉枪可以方便快捷地在木头、水泥上订钉。
    6)材料扩展
    橡胶有什么用?有家公司提出了上万种设想。如制成床垫、浴盆、人行道边饰、鸟笼、门扶手、墓碑、玩具、减震器、绝缘层、雨衣、皮筏等等。大豆,在我国人民的不断开发下已制成了多种食品:豆腐、豆浆、豆腐脑、豆腐干、千张、豆腐乳、豆奶、酱油、豆豉、豆酱、豆芽、豆油、人造肉、人造黄油、豆类小食品等。
    2、九组提问:能否借用
    发明创新是新型未知的事物,仅凭自身苦思冥想总是有诸多局限与困难。那么,现实世界的许多事物就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类此联想找到可供借鉴启迪的思路与技术,移花接木,借月生辉,无师自能,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能否借用是指针对某些现有事物,想一想能否借鉴移植为别的用途、思路或技术等。主要是将其他发明方法用于新的发明和产品创新。
    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诺大的宇宙飞船要灵活可靠地在月球上安全着落在控制上要求很高,尽管技术上可以做到,但花费巨大,有位专家在海边散步时看到巨型海轮靠码头困难是用驳船来过渡的,于是马上产生灵感——登月船的创意由此萌生。泌尿科医生引入微爆破技术而使体内结石得到粉碎清除,免去患者开膛破肚的手术之苦;山西一位建筑工人借用能够烧穿钢板的电孤来给水泥板打洞,效果是既快又好,也没有震耳的噪声;当今飞速发展的电脑技术被引入管理之中,则更为科学化、智能化的经营管理使企业骑上了跨越式发展的骏马。
    3、九组提问:能否改变
    针对某些现有事物,想一想能否通过改变颜色、气味、声音、形状、结构等达到创新目的。
    1)颜色变化。1955年第三产业某些行业受到颜色的挑战,甚至有因颜色守旧而濒临破产者。因而,不少人从改度颜色寻找生机,各种产品都讲颜色、形状以增加美感,一门专门学科——技术美学也由此创立。
    2)气味变化。日本最大的化妆品公司——资生堂公司经过10年研究,提出一门大有前途的全新科学——芳香学,认为香味对人体生理有积极影响。
    3)声音变化
    比香味更早,科学已经证实了音乐的魅力。悦耳的音乐能够使人心旷神怡,激发创造力,轻松的音乐能提高人的学习效果,甚至能使乳牛多产奶,西红柿多结果。与之相反的噪声则会使人心烦意乱、血压升高,引起多种疾病,因而噪声已成为法律所要制裁的污染了。
    4)形状变化。1898年,亨利?丁根将滚柱轴承的滚柱改成了圆球,发明了滚珠轴承。河南的小朋友王岩看到一般漏斗下端都是圆形的,用来往同样是圆形的瓶口里灌装液体时,因瓶内空气的阻碍,液体不易流下。于是他把漏斗下端改成方形,插入瓶口时便留出间隙,让瓶内的空气在灌液时能顺利溢出使灌液流畅了。
    5)结构变化。美国的沃特曼,对钢笔尖结构作了改革,在笔尖上开个小孔和小沟,使书写流畅,因此而成了第一流的钢笔大王。

    4、九组提问:能否扩大
    奥斯本指出,在自我发问的技巧中,研究再多些再少些这类有关联的成分,能给想象提供大量的构思线索。巧妙地运用加法和乘法,便可大大拓宽探索的领域。能否扩大是指针对某些现有事物,想一想能否增加或扩大一些东西,比如时间、长度、寿命、价值、强度、速度、数量等以实现创新。
    1)附加功能。在两块玻璃中间加入某些材料,可制成防碎、防震、防弹的新型玻璃;牙膏中掺入一些药物,可制成防酸、脱敏、止血、抗龋齿等治疗保健牙膏;水泥中加入钢筋可使它既承压又抗拉,加入气泡可减轻重量,且隔音隔热,加入颜色使建筑物赏心悦目。
    2)强化技术。对食品强化处理,可使其营养价值不断完善丰富。如强化麦乳精,是对维生素ABD进行强化,使100麦乳精的维生素A达到1500国际单位,B达到500国际单位,D达到1000国际单位。它含有足量的蛋白质、脂肪和酶素,营养价值比更优。
    3)放大增多。将暖水瓶的瓶口加大便成了冰棒瓶。增加上网功能的手机。在出版物中,集解、大成、大全、汇编、增补、补注、详解、拾遗等也都是这一思想的产物。
    4)感情投入。在管理中融入感情,就会沟通心灵,和谐融洽;在产品中赋以情感,必将以情动人,倍受欢迎。美国的芭比娃娃就是感情投入的成功典范。
    5、九组提问:能否缩小
    能否缩小是指针对某一现有事物,想一想能否通过缩小或取消某些东西,使之变小、变薄、减轻、压缩、分开、流线化等。
    1)简单化。省略一些尽可能省去的部件、结构和使用手续,无疑值得一试。如不用内胎的自行车、一按即好的傻瓜照相机,省略换档用油门调速的小汽车、一次成像照相机、即冲即饮的咖啡等都是很受欢迎的产品。
    2)短途化。煤在高温下与水蒸气、空气或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便可产生可燃气体,经气化处理后煤的热值可提高1.51.9倍,但把煤开采出来,运往气化厂的过程是艰巨的。有人便研究发明让煤在地下直接气化的方法,显然,其效益是非常惊人的。
    3)微型化。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谁不喜爱那些小巧玲珑的物品。诸如微处理机、手表状的微型电视机、可以装在眼镜架上的袖珍收音机、笔记本大小的迷你复印机、甚至可随身携带的小厕所。法国制成的小摩托车自重仅2.5公斤,时速可达80公里;日本出产的汽车也小得可以一只手提着走。
    4)拆折化。缩小的另一种途径是通过折叠、弯曲、盘卷、排放气体(液体)、拆卸等方法,让产品在非使用状况下变小。如折叠床、缩骨伞、卷尺、拉竿式钓鱼杆、充气筏或充气房子等。
    5)自动化。自动伞、自动洗衣机、自动红绿灯、自动报警器、自动炊具等都是自动化的产物,高度自动化是现代技术努力的目标。如果能对一些普通原理作巧妙运用,则可做出很多方便生活的小发明。
    6)省力化。机械的功能,大多是为省力而设计的。北京的董建川小朋友,受小狗上楼动作的启发,设计发明了一种可以运重物上楼的小车,称为爬楼车。
    6、九组提问:能否替代
    能否替代是指现有的事物有无代用品,以别的原理、别的能源、别的材料、别的元件、别的工艺、别的动力、别的方法、别的符号、别的声音等来代替。大家熟知的曹冲秤象的故事就是运用替代法来解决难题的典范:曹冲利用排水量与大象相等的石头替代无法秤重的大象,然后分批秤出这些石头的总重量即可。古希腊的阿基米得要证实王冠是否纯金,将王冠放入水中,测量出水位差,计算出王冠的体积,最后用已知的黄金比重去乘这个体积。
    1)材料代用。材料代用是以一般材料代替高级材料、以非金属材料代替金属材料、以人造材料代替天然材料等。用纸代替金属制成各种不生锈、可装固体或液体的精美容器,甚至还可制成锅,用于油炸或煎炒都行,且重量轻、成本低、节省能源。
    2)能源代用。海洋的石油储量为世界可采储量的45%,有45亿吨油、200亿吨重水、海洋能(潮汐、海流、海浪、温差等)总蕴藏量为1528亿千瓦。研究表明,一个人一昼夜浪费的能量若转化成热能,则可把与其身体等重的水由0℃加热到50℃。人的一生中有1/3以上的能量被浪费,若将40亿人的这些能量利用起来,便相当于10座核电站的电力。
    3)食品代用。试验证明,只要繁殖一公顷水面的海藻,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相当于40公顷耕地年产的大豆。而海洋的可耕面积约为陆地的15倍,因此,海洋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第二粮仓。
    4)功能代替。江西有位从小失去双手的黄建平,出自于一个残疾人对生活的热爱,他顽强地以脚代手,不仅学会了吃饭、洗衣等生活的琐事,而且练就一脚漂亮工整的汉字,学会了一些精巧的铜匠、木工脚艺,还能在波浪中驰骋,勇夺全国和国际伤残人运动会游泳金牌,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以脚代手,不仅是功能的替代,更是意志与毅力的创造。
    7、九组提问:能否调整
    能否调整是指针对某一现有事物,想一想能否作适当调整,如改变布局、改变型号、调整计划、调整规格等以实现创新。重新安排,更换位置看似简单,只要运用得当,也会产生不同寻常的创新。大家熟知的田忌赛马就是例证。
    8、九组提问:能否颠倒
    事物总有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从反面去考察研究是富有辩证的创新之路。能否颠倒是指针对某一现有事物,想一想能否从相反的角度重新考虑,能否正反、上下、主次、位置、作用颠倒等以实现创新。以毒攻毒、欲擒故纵、吃小亏占大便宜、缺陷成才、危机管理,废物利用等均为反向创新的经验精华。将在第四节逆向转换型技法中展开。
以毒攻毒;欲擒故纵;缺陷成才;危机管理。废物利用。
    9、九组提问:能否组合
    当前科学、技术、生产、管理都有一种从分到合,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念。从本质上讲,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较为初级简单的事物组合而成的,所以组合被认为是创造创新的动力之一。能否组合是指针对某一现有事物,想一想能否加以适当组合,如原理组合、方案组合、材料组合、部件组合、形状组合、功能组合、目的组合等以实现创新。

第五章:创新成果的保护与转化

   第五章创新成果的保护与转化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创新成果保护与转化的基本理论,熟悉创新成果保护与转化的和相关法律法规,掌握创新成果保护与转化的其途径、方式和基本策略。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如何保护创新成果,如何有效的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难点是创新成果转化的模式与途径。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 创新成果的保护
1、创新成果的筛选
2
、创新成果的权利体现
3
、创新成果保护的实施

第二节 创新成果保护的基本方式和策略
1、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
2
、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
3
、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
4
、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第三节 创新成果如何转化为生产
1、创新成果转化概述
2
、创新成果转化的模式
3
、创新成果转化的途径 

 

2、知识点学习

第五章 创新成果的保护与转化

一、创新成果的保护

(一)创新成果的筛选

    1、什么是创新成果
    创新成果是一种智力产物,是人类为了探索自然和社会奥妙及规律,为解决人类自身发展需要过程中的问题,运用已有科学知识,通过调查、观察、试验或辩证的思维活动,所取得的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具有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创造性智力劳动的结果。创新成果的特征:
    1)新颖性。必须具有新理论、新方法、新产品,不是对别人成果的复制或照抄。
    2)先进性。创新成果的学术水平或技术水平必须比已有的成果超前。
    3)实用性。必须对某一学科发展有学术意义,或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2、创新成果筛选的评价因素
    由于创新成果的转化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筛选时所需考虑的评价因素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主要可分为五大类。即:市场效应类、创新技术类、可持续发展类、资源条件类和风险竞争类。
    1市场效益类
    1市场状况。对于一项创新成果来说,是否有应用市场,应用市场规模多大,决定了成果转化价值的高低。缺乏市场的创新成果是没有转化价值的。因此,市场的状况,是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首要影响因素。市场状况主要包括三类:
    A、已有市场
    B、未来市场
    C、潜在市场
    2经济效益。绝大多数创新成果转化成功与否的最终检验标准是看其转化后能否产生经济效益。取得经济效益也是绝大多数创新转化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2)创新技术类
    1)技术情况。技术情况包括技术先进性、难易程度、成熟度、成功的可能性等方面。在创新成果转化各阶段,对技术情况所包含的各方面进行考虑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如:在资源配置、科研攻关阶段前的立项决策时,对技术的先进性、难易程度、成功的可能性等,应做尽可能充分的估计;在中试改造阶段前的中试立项决策时,则对技术的成熟应多加考虑。
    2)创新状况。创新情况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决条件,也是使企业拥有核心技术能力的关键。创新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产品;工艺; 技术装备;
    3)可持续发展类
    1)政策法规情况。一项创新技术、产品能否成功地进行转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技术、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的各项产业法规和政策;是受支持、鼓励,还是被反对、禁止。符合法规、政策的创新技术产品,不但不会遇到任何法律障碍,还有可能获得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相反,轻则会遇到法律麻烦,重则转化过程根本无法进行。
    2)环保情况。从全人类的生存和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为此,世界各国也逐渐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不论从哪方面考虑,环境保护问题都应当成为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评价因素。环境保护问题从两个方面考虑:
技术、产品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技术应用、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3)持续创新能力。一项创新成果是否有较高的转化价值和强劲持久和生命力,不仅要看创新成果的创新性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而且要看其持续创新的能力。持续创新能力越强,其市场潜力、竞争力和生命力就越强。持续创新能力不仅包括创新成果本身的技术、产品和应用的持续创新能力,还包括对相关技术、产品甚至产业的创新的影响能力。
    4)资源条件类
    1)能源状况。一般来说,工业领域的创新成果在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必然要用到各种能源的地域、价格、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街门我有所不同。国此,对创新成果转化的可能性及转化后的效益状况,都会产生直接影响。
    2)原料状况。原料状况除了与能源状况有某些相似之外,包括原料获取难易程度、价格、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对创新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及转化后的效益状况也将产生直接影响。
    3)人才状况。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除了需要有各种硬件设施和环境条件支持外,各类人才也是不可缺少的支撑条件。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事物的发展结果能起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创新成果转化过程能否胜利完成,很大程度取决于人的因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筛选时,人才因素具有比客观因素更重要的地位。
    4)资金状况。资金是任何创新成果转化过程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转化过程对资金的需求量、实施转化过程的主体的资金拥有量、所需资金的可获得性以及资金使用的成本等,都是考虑资金状况时所应包含的内容。
    5)硬件设施状况。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所需的硬件设施支持主要包括:水、电、厂房、设备及交通运输条件等。这些硬件设施的可获得性和使用成本,也直接影响着整个过程能否展开和展开的顺利与否。
    5)风险竞争类。
    1)竞争能力。竞争能力不仅包括创新成果本身因其创新程度、技术水平、产品价格的高低和优劣所具有的市场竞争能力,还包括实施转化过程的主体的人、财、物、组织机构、管理水平、知名度、信誉度和营销能力等方面,尤其应注意核心能力在竞争中的作用。
    2)抗风险能力。可以说任何创新成果转化过程都具有风险,所以在进行筛选时,必须考虑实施主体的抗风险能力。抗风险能力的大小,有时甚至决定了整个转化过程的成功与否。抗风险能力主要应从经济分析、资产状况、人员情况和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的预测等方面进行考虑。值得一提的是,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也就是决策者的心理素质和决策理念对抗风险也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以上14个因素,比较全面地包含了对整个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各阶段将产生重要影响的方面。但是,在进行综合评价时,如果把这14个评价因素放在同一个层次上,一次性进行评价,则会出现两种情况相互矛盾的问题:一个是由于评价因素太多,权系数分配过于分散,造成主次评价因素区别不大的结果,而影响综合评价的科学性;另一个则是因为某些评价因素还需进一步细化,才能更准确、客观地反映其影响程度。

二、创新成果的权力体现:知识产权

    1、知识产权的含义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依法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领域做出的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经济和精神权利的总称。主要包括发明权、发现权、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著作权)、反不正当竞争权和其他非专利技术成果权等。

    2、知识产权的特征
    1)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所有权。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是智力成果,这种智力成果是人们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取得的,它具有创造性、无形性和经济性特点。所谓创造性,是指这种智力成果并不是一种对人类原有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人们通过新颖独特的构思,并将构思具体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所取得的新成就。所谓无形性,是指智力成果与作为一般所有权对象的动产、不动产不同,它不占据空间,是一种以思想为内容的精神财富,人们只要了解其内容,就可以对它加以占有、利用。所谓经济性,是指对智力成果的利用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经济上的效益。
    2)知识产权是一种以独占为核心的专有性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专有性的民事权利。这种专有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知识产权为权利人所独占,权利人垄断这种权利并采取严格保护,没有法律规定或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使用权利人的智力成果;对同一项智力成果,不允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属性的知识产权并存。例如,两个相同的发明物,根据法律程序只能将专利权授予其中一个。而且以后的发明与已有的技术相比,如果没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也不能取得相应的权利。
    3)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知识产权作为一种专有权在空间上的效力并不是无限的,而是受到地域的限制,即具有严格的领土性,其效力一般只限于本国境内。一般来讲,对于有形的财产权的保护原则上没有地域性的限制,无论是公民从一国移居到另一国的财产,还是法人因投资或贸易等从一国转入另一国的财产,都照样归权利人所有,不会发生财产所有权推动法律效力的问题。而作为无形财产权的知识产权则不同,按照一国法律获得承认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只能在该国发生法律效力。除签有国际公约或双边互惠条约的以外,知识产权没有域外效力,其他国家对这种权利没有保护的义务,任何人均可在自己的国家内自由使用该智力成果,既无须取得权利人的同意,也不必向权利人支付报酬。
    4)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知识产权不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永恒的权利。基时间性的特点表现为,知识产权仅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受到保护,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这一权利就自行消亡,相关的智力成果就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为全人类所共同使用。

    3、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权的区别
    有不少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认为,科技成果权就是知识产权,当完成研究取得某项成果时,急于发表论文、开鉴定会、申报奖励,在总结报告、宣传表彰、学术论文中宣称自己和自己单位研究开发出了具有原始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认为知识产权会伴随成果自然产生。
    但事实上,成果权不等于知识产权。我国《民法通则》和《科技进步法》中的科技成果权与受法律保护的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各项知识产权不同,一般的科技成果权是一种身份权、荣誉权,属于精神权利,其特点是不保护科技成果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知识产权必须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履行程序,最后由国家有关部门审核授予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或计算机软件版权等。
    市场前景科研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或交流,虽然能获得著作权,但著作权的特点是保护作品形式不保护作品思想内容,在技术秘密公开后获得著作权的同时,即失去新颖性,失去申报专利的机会;另一方面,国家发布的《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等有关法规明确规定,成果鉴定证书、成果登记证书、成果奖励证书等不能作为成果权属的直接证明,也就是说,成果的精神权利也可能因异议重新认定,更不用说对专有权的确认和保护。因此,在开放的世界经济大环境下,必须正确把握成果特点,采取有效手段保护知识产权。

第六章:合作创新力

第六章合作创新力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合作创新力的重要性,熟悉合作创新的概念、内容和主要形式,掌握合作创新力开发与提升的基本路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合作创新力的内涵与方式。难点是创作创新力的开发与提升。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 合作创新力概述
1
、合作创新力的概念及特征
2
、合作创新的主要内容
3
、合作创新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 合作创新力的重要性
1、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增强自主创新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

第三节 合作创新力的开发
1、合作创新力的影响因素
2
、合作创新力的开发与提升

 

2、知识点学习

第六章 合作创新力

第一节 合作创新的概念及特征

一、合作创新的概念

    合作创新,是通过技术引进、技术项目合作,从外部吸收技术和管理促进自身技术和机制变革的过程。合作创新力,指企业间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外国公司等组织之间通过联合,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共享创新收益的能力。

二、合作创新的特征

    合作创新通常是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整个过程中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

    与个体创新相比,合作创新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资源共享性。合作创新要求合作双方或各方要根据协议履行各自的职责,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同研发。为此,合作的各方要在人才、技术、资金、信息、资料、管理、设备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工合作,互通有无,使各种资源能被充分利用,保证合作创新力得到真正的开发与提升。
    2、优势互补性。不管是企业间的还是产学研间的合作创新,合作的各方都有各自的优势,如高校有人才、信息的优势,科研机构有技术开发的优势,企业有资金、设备实验手段的优势,社会服务体系有信息、资料、资金的优势。这些优势在各自分散的情况下,单打独斗,形不成合力,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极大的浪费。
    3、风险共担性。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复杂化程度加剧,以及研发难度加大,研发结果的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研发不确定性的提高和研发成本不断加大所带来的风险对于许多企业而言,是难以独立承受的。而合作创新中降低和分散企业研发中的风险和成本,因为共担风险是合作创新的最基本要求。在合作创新过程中,通过不同阶段,不同项目的分工合作,可以将一部分风险分散出去,相对独立创新而言,各方所承担的风险较小,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进行创新的能力和动力。
    4、形式多样性。合作创新作为近些年来许多国家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组织采用的一种发展模式,其合作的形式灵活多样。从合作创新的组织机制上看,主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创新、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创新、企业与社会服务体系之间的合作创新、企业与外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创新等。从合作创新的内容上来看,主要有:合同合作创新、项目合作创新、基地合作创新、研究机构合作创新等。合作创新时,合作方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需要,选择合适的合作形式、合作内容,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求得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第二节 合作创新的重要性

一、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1、合作创新是市场经济竞争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要求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面向经济建设,加速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以科技引导和支撑经济加速、健康发展;而经济体制改革又要求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适应市场竞争,追求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一方面推动了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促进科研人员与经济结合,另一方面也迫使企业主动与科研、教育单位联姻,实现自身的发展。企业与科研、教育单位的互为需求,优势互补,为解决科技与结合,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科技引导经济发展找到了有效途径,使合作创新成为可能。

2
、合作创新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
    随着经济便于化的加快,科技的不断发民,技术更新不断加速,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技术创新已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它决定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和命运,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尽管我国已经出现了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竞争能力整体上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据统计,我国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研发平均仅占销售收入的0.76%,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3
、合作创新是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知识爆炸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丰富和坚实的理论支持。现时,科技技术创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大大缩短,如电是17世纪英国的吉尔伯什发明的,在19世纪得到广泛的应用。而20世纪的集成电路用了7年的时间便得到应用,激光器仅仅用了1年;计算机技术每57年速度增长10倍,体积减少10倍,价格下降10倍。这一趋势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更我的机遇。同时,创新成果的生命周期起来越短,如汽车20世纪70年代产品的生命周期为12年,80年代为4年,到90年代仅为18个月,一些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更短,几乎一进入市场就过时了。这一趋势又使企业互惠共生,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与风险。还要看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正在消除学科界限,不同行业、不同类型技术的融合将越来越普遍,不同技术之间的壁垒变低,出现跨学科、交叉、边缘科学等学科融合趋势。这种融合的作用,能够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这就要求企业要将合作创新作为技术创新的重点工作来抓好。

4
、合作创新是适应市场竞争新特点的明智选择。
    竞争是市场经济永恒的话题。但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竞争却有不同的理角。对于传统思想来说,竞争就是要通过多种经营方式和多种促销手段击败竞争对手,然而,在经历了这种具有排他性、对抗性的竞争的悲壮和残酷之后,许多伤痕累累的企业经营者不得不回过头来对竞争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刻反思:与其在对抗性的竞争中拼个你死我活,弄得两败俱伤,何不依据系统整体性原理,通过发送与竞争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结盟,共同把市场做大。于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合作竞争便随之出现了。合作竞争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好就好在,它不仅是整合传统资源,有效利用或开发新资源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规避风险,减少交易成本,不断聚合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战略手段,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双赢目标的有效手段。

5
、合作创新力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经济的融合,新一轮便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不仅要面临国内的竞争,还要就会其他国家随着经济一体化席卷而来的竞争。15年前,许多科研成果都是由企业或研究机构独立完成的。但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今天,前沿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很难再靠单一公司来独立操作,百里必须通过区域乃至全球合作才能完成。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实施和倡导合作创新计划,以便降低创新风险和提高创新绩效。美国政府近年来出台的研究开发计划基本上全是要求产业界参与甚至主导的合作计划,欧盟甚至将研发与创新合作看成是与美日竞争的一个法宝。政府倡导或主持研究开发合作,是为了有效利用各方面可提供的资源,帮助本国的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并实现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

二、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

1、合作创新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企业能力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发达国家之所以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有很强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在目前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着产品结构性矛盾和自我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企业还没有成为技术开发与创新主体时,产学研合作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和捷径。同时,企业间通过合作创新,可以避免内容的低水平重复竞争,可以尽快壮大企业的综合实力,可以形成核心企业和专业配套企业群,形成企业的整体优势。合作创新有利于企业构建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结构。专业而高素质人才资源已成为知识经济条例上中国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核心资源,也是目前我国急需而又很难解决的现实问题。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不仅能有效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更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对自身人才的需求。

2
、合作创新力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企业机制的转换。
    一些企业的落伍,很大程度上与人的观念落后,企业机制的陈旧有关。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国内、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可以极大地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使观念的更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企业机制。科学、规范的创新的企业管理是目前我国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基本保障。
    目前,国内包括大中型国有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普遍存在着管理缺乏科学、实施不够规范、手段少有创新的问题。而高等学术特别是一些经济管理类学院和专业,对现代企业管理有深入的研究,拥有大量的从事企业战略市场财务、人才等管理研究的专家学者,因此校企业界合作可以加速企业现代管理制度建设的步伐。

3
、合作创新力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提高创新速度和成功率。
    企业人才的缺乏,技术储备的不足,专业领域的陌生,都影响着创新的速度与成功,通过合作创新,可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各方面的优势,保证创新的速度与成功率。对成功的技术创新来说,上游、中游和下游各环节密切配合非常重要。高校、科研机构的专长是研发,而企业的专长是市场运作。两者的合作可以优势互补,从而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同时,通过合作节约了时间投入,提高了创新成果的产出效率,赢得了市场商机。前些年国内银杏市场一片混乱,无序竞争严重,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想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来走出低水平重复的怪圈,但是单领先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达不到的。于是,该公司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合作,共同建立了银杏开发联合实验室,全力就银杏叶提取技术的工艺改造及其新制剂展开研究,很快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为公司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攻克了银杏酸的难题,达到了技术指标,最终研究开发出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国家二类新药银杏制剂。银杏浸膏提取边间的工艺改造项目在联合实验室的指导下,经过一年的努力,采用先进的大孔树脂吸附工艺,收得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减少了三废的处理环节,直接节能30%

4
、合作创新力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拓展企业的生存空间和加快市场进入速度。
    目前中国企业正面临全球性的产业与经济结构大调整,企业的投资领域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企业需要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找到恰当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寻求符合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潮流的有效的盈利模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具有比企业更多的技术、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企业通过与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对学校的有关实用性研究成果、产业项目、基础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合作,另一方面还可以为企业的投资经营行为寻求信息、咨询、研发的支持。同时,合作创新可加快市场进入速度。有些企业可能在研究产品本身上具有优势,而一旦涉及到自行对产品生产设备与工艺的设计与开发或者互补产品的设计,就不再领先了。大多数高科技产品具有时间性,如果错过了最佳上市时间,这种产品很有可能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如果能适当选择合作伙伴,例如,技术较强,但推广能力较弱的企业,与推广能力较强的企业合作创新,能有效缩短从研发到市场整个过程所占用的时间。

5
、合作创新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集成优势。
    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市场、人才、技术以及资金等方面各有优势,而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发挥几方面各自的优势,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速度。在产学研三方中,由于企业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因而也是最贴近市场的一方,处在能够迅速了解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已做出相应反应的地位。同时,技术开发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行为,企业的参与使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开发更有可能按照市场机制进行。企业在资金投入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高校是培养人才,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基地,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高水平的科技专家,人员更新流动快、学术思想活跃,适于进行自由探索式的、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高校通过多学科综合与合作,也适合开展具有目标导向的应用研究。第三节 合作创新的主要模式

在合作创新过程中,由于合作的主体、方式、目标、途径等不同,使合作创新力的内容在其具体的模式化上呈现出多样化。

一、合同创新模式。

指以合同形式确定的合作创新模式。通常由企业做委托方(甲方)通过招标或直接委托的方式确定被委托方(乙方,通常是大专院校或科研机构),甲方提供资金并规定创新目标,乙方提供技术专家、必要的技术设备,并具体实施创新过程,实现创新目标。合同创新模式一般要以乙方为主成立临时性研发机构,以乙方技术人员为主,必要时也可以由乙方聘请其他单位的技术专家参加。临时性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是影响合同创新成败的关键。甲方通常派专人参加研发机构,主要负责与乙方的联系和协调,代表甲方监督合同的执行。但创新整个过程完全由乙方负责,甲方一般不参与,也不分享创新过程的信息和经验,但在必要时也可以要求乙方提供项目进展情况。

二、项目合伙创新模式

指企业为了完成某一特定技术项目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合伙投入形成合作组织,共同从事研究开发活动,共享研发成果的一种合作创新模式。

    
项目合伙制有三种形态:
    1
、集中型合伙制,指在技术项目研发过程中,合伙各方共同组建临时性的研发机构,把资金、研发人员等要素集中在一起使用,研发成果统一管理,有利于在短时间内达到创新目标。集中型合伙制适合于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大的技术创新项目。
    2
、分散型合伙制。指项目的创新目标和资源投入由合伙成员统一确定,设立统一的项目协调和管理机构,但项目的执行由各合伙成员分别进行。没有统一的成果管理机制,但成果归合伙各方共同所有。
    3
、混合型合伙制,介于两者之间,设立的管理机构和项目执行机构,资源集中使用,成果集中管理,设立或指定中心实验室,但项目的执行有集中,也有分散,一部分集中在中心实验室,一部分分散在各合伙单位。

    
合伙创新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
、合伙制是一种比较紧密的创新组织形态,一般设立统一的管理或协调机构,成果归合伙成员共同所有。
    2
、创新需求来自各个合伙单位,合伙创新的过程就是满足共同的创新需求的过程。
    3
、各合伙单位提供的创新资源,具有技术上的互补性和数量上的对等性。
    4
、各合伙单位一般都有参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创新参与者与创新需求者在这里是统一的。

三、基地合作创新模式

    指企业与高等院校或科技院所共同建立创新基地的一种合作创新模式。一般由企业提供资金和场地,大学和研究机构提供研发条件(设备和研发人员)。这一模式除了提供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外,还具有极强的培训功能,既可以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为大学或研究机构培养各个层次的学生(如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等)。
基地合作创新模式的特点有:
    1
、基地的研发人员以大学或研究机构为主,企业有时也选派少量的研发人员,但不起主要作用。基地的管理也以大学或研究机构为主,企业只起补助作用。
    2
、基地一般为开放式的,允许其他需要同类技术的企业进入,也允许其他大专院校或科研机构进入,但要重新商定进入条件。
    3
、基地合作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基地所在单位所有,另一种是所有参与机构共同所有,两种情况下企业要取得合法创新成果都要付费,但付费的对象和方式不同。
    4
、创新风险主要由参与基地建设的企业承担,大学或研究机构也要负担一定风险,但主要是技术风险,而不是财务风险。
    5
、采取基地合作创新模式有利于企业在技术创新水平上接近于大学或研究机构正在进行的技术前沿,掌握最新发展动态,捕捉最新技术信息。

四、基金合作创新模式


指为了促进某一或某些技术领域的发展,以大企业为主体,联合中小企业以及其他政府或民间机构共同出资建立的风险基金,由基金会资助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技术专家从事某一方面的研究开发活动。

    
基金合作创新的特点有:
    1
、基金由参与发起的单位共同组成的基金会来管理和经营,管理章程或办法需经发起单位共同认可,并向由参与单位派员组成的理事会负责。
    2
、创新活动的执行主体一般不同基金会的成员,既创新活动的资助单位和执行单位是分离的。创新活动以项目为基础,对预先确定的创新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执行单位和执行人,基金会负责组织项目的评审和评估。
    3
、由资金资助的创新项目成果的所有权归基金会的董事会所有,任何企业要取得使用权需向基金会付费,收益由基金组成单位按照原定协议分享。
    4
、基金会一般不派人参与创新过程,成员单位按合同规定占有最终创新成果。

五、研究机构合作创新模式


    
这是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出现的合作创新的一种新的形式,一般称为研究公司、研究所和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一般是由多个大企业(有时也有中小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为增进或加速某一或某些领域的技术创新,而共同组建的股份制形式的合作创新组织。这样的研究机构一般是一个开放系统,参与企业可以按照一定条件和程序进入,也可以按照一定条件和程序退出。研究机构所选择的创新项目的需求来自多个企业,企业也有选择的参与不同的创新项目。

研究机构合作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
、研究机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企业和技术人员的进入和退出都是自由的。
    2
、项目组织系统拥有相对独立性,成员企业或持股单位可以选择其最为感兴趣的项目,而不需要参与全部项目。项目的创新过程一般以集中执行为主。同时也适当利用成员企业或持股单位的已有条件分散执行。
    3
、凡是研究机构主持和资助的创新项目的成果都归机构所有,收益按照事先协商的比例分配。成员企业或持股单位要取得创新结果的使用权,都要向研究机构支付相应的费用。创新成果的产权转让既对成员单位,也对非成员单位。
    4
、在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下,创新资源从各成员单位向研究机构集聚,使得研究机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聚的资源,从而能够完成一些规模大、技术复杂、周期长、投入大,且依靠单个企业无法完成的创新活动。在这种模式的合作创新下,成员单位共同参与项目的选择,并共同参与项目创新的执行。这样各个成员单位不仅分享创新的中间成果和最终结果,也分享创新过程的直接经验,而这对企业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节 合作创新的开发与提升

一、合作创新力的开发

1、企业自身因素
    
在我国,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产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这些产业的特点是价值高、成本低,但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创新水平不高。这样的产业结构只有利于大多数企业进行原始积累和发展,有利于解决社会就业,而不利于技术创新。在这样的条件下,至少在短期内,企业不需要创新,也能赚得一定的利润。从企业家队伍来看,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很多中小企业主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层次都比较低,对市场缺乏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企业缺乏长期规划,这使他们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短期的效益,而看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他们缺乏对市场格局变化的预见能力,对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及其趋势缺乏感悟,更看不到新技术对市场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他们就不知所措,或抱守着家族式管理,不及时引入科学管理模式,结果只能是被动地跟在别人后面,更令人振惊是,赚钱的满足感使他们思想麻痹,缺乏危机意识,缺乏创新的动力,既不自主创新,也不合作创新。


2
、技术供给因素。
    
由于体制原因,长期以来科技成果的技术价值,忽略了市场价值,结果导致科研不是面向市场需求,仅是单纯追求学术价值和地位而进行与实际脱节的研究,其成果不具有市场领先性,或不具备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或作为技术商品缺少必要的服务支持等等。市场价值的缺失,造成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不足,科研的低水平重复,出现滞销现象。在由于收益与风险的不平衡,部分科研人员和高校、科研机构不选择向工业化生产领域转化,而仅是内部进行小规模生产,甚至束之高阁,不去转化,根本无经济效益可言,这也造成了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另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能向企业提供的通常企是单项的技术和产品,不能有效满足企业大规模生产对成套技术和装备的需求。因此,高校和科研机构不能给企业提供充足数量和较高质量的生产技术,是制约合作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

3
、技术需求因素。
    
许多大中型企业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寻求合作,仅着眼找一些短平快项目,缺乏从长远的观点考虑如何提高企业新技术的吸收及开发能力,其主要问题在于:
    ①
企业单纯为了引进而引进,不注重企业技术开发人员的培养和高素质人才的引进,自身RD队伍和能力没有得到发展,技术水平简单停留在引进水平,缺乏后继开发能力,企业难以应对变幻的市场

    ②
企业自身技术力量薄弱,与科研方技术落差过大,一味要求科研方将科技成果直接送到生产线上,并负责全部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工作,这种绝对要求交钥匙的方式,使转化成本大大增加。将风险不合理的过多转移给科研方;

    ③
企业对于国内外科技发展和市场情况的认识不足,国内许多科技成果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或是虽然存在技术差距,但更适合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但这类有转化价值的科技成果却被许多企业以技术水平落后为由加以否定,或者是惧怕市场风险而不敢加以投资。


4
、利益分配因素。
    
在一些合作创新的案例中,企业积极性很高,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的技术也很好,但合作的过程却非常艰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合作可各方的利益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各方对技术的价值经常存在不同的认识,合作初期根据各方谈判地位的不同,可能还比较容易达成一定的协议,但随着合作项目的进行,看得见的利益越来越近时,常常会发生不愉快的事件,合作各方的矛盾使得各方最终分道扬镳,或某一方独自干,或另寻其他合作者;利益分配还存在于产学研合作创新各方内部。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就会使参加合作的组织不仅不能赢得应有的利益,还可能由于内部人员的流动而导致更大和利益损失。

5
、风险投资因素。
    
合作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一种形式,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继续,也是企业市场经营的一种形式。合作创新同其他技术创新活动一样,合作各方都存在风险,对于科研机构和高校来说,自身并不具备自我转化的资金能力和实力;对于企业来说,面对承担高风险的巨大压力,往往对很多高新技术成果望而却步,或者对于大多数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企业愿意承担部分风险,但不愿承担全部风险,而希望国家通过有关政策(如补偿)或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介入,共同承担风险。因此能否有风险投资基金介入于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中式、商品化和产业化活动是合作创新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

6
、外部环境因素。

    
合作创新活动同其他社会活动一样,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展开的,政府有关部门为推动合作创新,虽然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阻碍合作创新所需的外部条件。

二、合作创新力的提升

1、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开发与提升:产业集群、产业联盟、战略联盟。
2
、产学研之间的开发与提升: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中间过渡型。

3
、社会服务体系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开发与提升:建立综合服务组织、建立专业服务组织。

上一篇 成功励志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深圳站 s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