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莹,王清莹讲师,王清莹联系方式,王清莹培训师-【讲师网】
结构化思维与高效表达专家
46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王清莹:老板思维意识的蜕变
2016-01-20 10483

    1、企业中的人才观

    现在很多的老板都在感叹太缺少人才,那什么才是人才?我个人认为,企业中的人才就是想赢而不想输的人。如果单纯从学术的角度来说,人才的定义有很多种:有管理知识的就是管理人才,有营销知识的就是营销人才。而所学的知识都是以前的经验,是历史。现在在实际的操作中,面对的是现实。对企业来说,我们只希望员工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专业来做,而不是把专业当作职业来做。即我平时所说的,干什么就要学什么,而不是学什么就要干什么。从学术的角度对人才的评判标准往往都是学什么就干什么。在实践中往往有很多的问题并不是可以那样如意,这个时候,干什么就学什么则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企业来说,谁可以带来效益、带来利润,谁就是人才。

评价人才只有三个标准

第一:是否适合这个职位,并有意愿从事这个职业

第二:当他在这个职位上时,企业内是否有人可以取代他的职位;

第三:假设他离开了本企业,到竞争对手那里,是不是会对本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害。

    在我的这个对人才的评判标准中,没有考虑到道德素质方面。我认为,品质也很重要,但是品质是一个很难确定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个人品质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是遗传因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二是环境因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对环境影响的最好诠释。三是情景。即突发事件或特殊的环境对个人的影响。离开以上三个因素来谈人品是荒谬的。遗传因素是个人所不能选择和左右的,对环境还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单纯从企业来讲,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甚至可以决定员工的个人品质。企业大环境有问题,大部分的员工个人品质都会存在问题,甚至即使是原来个人品质没有问题的员工来到这个企业,受到企业不好的大环境的影响,其个人品质也会出现问题;相反,企业大环境没有问题,员工的品质也不会出现问题,即使原来品质有一些瑕疵的员工,受到好的企业大环境的影响,其个人品质也会得到修正和完善。由此可见企业环境对员工个人品质的影响。

    大家都比较熟悉,在兽药行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强,行业内人员的平均流动率为40%。在我们企业,人员流动率不到7%。我认为,是我们企业的大的文化环境吸引了更多的人留了下来,是企业环境的作用。

    个人观点:老板对员工的评价,应该从务实的角度考虑,即老板应该重点关注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而不应该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所谓的品德上,因为只有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才能创造绩效,品德本来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2、从现实出发,认清经验的本质

我们在做企业的时候,经常会考虑以前的经验,但是我慢慢的发现,现在再借鉴以前的经验,很多的时候已经不灵了。后来我在学习和思考中发现,很多的民营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瓶颈”现象。主要表现为随着企业的高速发展,老板的经验已经不再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的需要,个人能力已经不足以驾驭企业。而老板却认为,在以前自己一穷二白、什么资源都没有的时候都可以把企业做起来,到现在企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占有一定量的社会资源了,自己肯定更能把企业做得更好。老板的意识不自觉的陷入了一个“经验误区”。什么是经验?经验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由特定的人,针对特定的事件,而相对成功的过程。由其定义可知,经验是有四个要素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特定的事。离开这四个要素谈经验,是不合实际的。

经验只是告诉人一种思维模式,更多的时候是告诉人们那些可以避免的误区,而绝对不是告诉人们那些可以模仿的技能。

    我们一直都在谈,“顾客就是上帝”。又有多少企业真正的把顾客当成了是上帝,大多数的企业都是在空喊。最近,又有了一个新的观点:员工就是上帝。上帝越来越多,问题是我们是否应该把员工当成是我们的上帝、企业的上帝?是不是所有的员工都是企业的上帝呢?我个人认为,所有的员工,都是我们利益共享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不是上帝,他是我们利益的分享者。所以,离开了利益谈“上帝”是不符合实际的。所以和员工,要谈利益,而且首要的就是谈利益,只有把利益谈妥了,才可以谈其他的,因为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是共性的,其余的才是个性的,只有在得到利益的基础上,才可以谈奉献,即使是道德、风格再高尚的员工,也不可能饿着肚子做奉献。

    商场上的黄金定律: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

    个人观点:亲情、友情是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人之常情,在现实的生活中,也经常会出现亲情、友情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操”,但是在商业规则中,亲情、友情更应该看做是商业利益的润滑剂,它们有助于利益关系的稳定,但是绝对不能替代利益。

    商场上的潜规则只有一条,即利益至上。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到两国之间的交往,莫不如此。

员工是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人的本质就是追名逐利,并且永远不会知足和满足。员工也是在约束条件下追逐名利的理性经济人,这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如果企业的老板和员工都满足于现状,企业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有的老板认为,员工不知足就会跳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员工不知足的话会更加努力的工作,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而员工知足就不会再创造价值,不创造价值的员工是没有价值的,也是很危险的,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企业具有一套完善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经济人,应该提倡敬业,而不是奉献。

    员工是生活在经济社会中的理性的经济人,即所谓的常人,追名逐利是常人的本性,如何引导员工通过合理的方式追名逐利是老板和企业的责任。员工只有通过正确的途径不断的追名逐利,才能推动企业获得发展。整个社会的进步其实就是人们不断的追名逐利带来的结果。

    老板必须要知道员工的需求是什么,这样才能够建立起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老板来说,企业文化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各种约束条件,并在约束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理性的老板在企业中不提倡“雷锋精神”。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世态度。

    根据处世态度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人分为以下几种:

    1、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代表人物就是张思德。高尚的人,要景而仰之。

    2、利人利己。广大的人,钦而佩之

    3、利己利人。聪明的人,要欣而赞之

    4、损人利己。狭隘的人,疏而远之

    5、损人不利己。愚蠢的人,谨而防之

    6、损人害己。丑恶的人,讨而伐之

    不同的员工属于不同类型的人,也有不同的做人底限,应该区别对待。

   

对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来说,首先要想到利人,其次才是利己。首先要想的就是怎样才能把员工带好,培养好,怎样把企业经营好,只有把员工培养好,把企业经营好,企业赚钱了,自己也就赚钱了。高层的底限就是利人利己

    企业的中层管理者的底限就是利己利人,可以是自己有利,然后带领别人获得利益。

   基层员工的底限是利己不利人,但是绝对不能是“损人利己。”只要基层员工不害人,是在我们企业的约束范围之内的,就可以接受。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深圳站 s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