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在汉语词典里解释“精巧的心思,多指文艺上创造性的构思。”见唐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个当然是对的。但按当下的“工匠精神”的匠心、匠行来理解“匠心”那内涵就丰富的多了,这里主要探讨工匠之心!
根据我多年的从事价值提升和企业顾问观察总结,但凡“工匠之心”都经历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想做点事。有“我想做点事”,这种想法的人,他肯定是一个勤劳的人,是一个懂得劳动价值的人。不是社会的寄生虫,不是机会主义者,也不是盲目的幻想家和理想主义者。更多的是实用主义和实干者。
也有人说,人人都想做点事,只是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事,只是不知道做什么好?做什么容易有成就?说这种话的人是有水平的人,无意中就提到了著名的“卓越三环论”,即兴趣、能力和利益。卓越三环论告诉我们如果能把这三者有机结合,找到三者的相交点,你就能实现卓越的事业和伟大的梦想了,这更像理想主义。不管是不是“卓越三环论”惹的祸,还是很多人骨子里都在寻寻觅觅找这个“点”。据我十多年以来作为一个旁观者地观察,能够找到这个点的人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所以也导致好多人,寻寻觅觅了一辈子都不曾采取过真正的行动。
那些工匠们当时是怎么想的呢?他们大部分人首先想的是我能做什么?(你最少会打扫卫生!)这样往往比较容易开始。当我们在思考这是不是我的兴趣时,这本身就含有一种自大不谦虚的成分。绝大部分的人对工作都不感兴趣,我们的骨子基因里只对美食、美色和权利感兴趣。大家都希望能不劳而获,最少是轻松少干,能多拿。这种事情没有,如果有也轮不到我们这些“普通人(非官、富二代)”身上。如果你一开始就思考这件事情能不能带来利益,这样也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能马上带来利益的事情有很多,比如贪污腐败、行贿受贿、巧取豪夺、偷鸡摸狗等行当,干这种事情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所以,真正的工匠之心的第一阶段他们思考的是我能做点什么,而非兴趣和利益。然后,他们就把心思放在“把事情做好”上。
第二阶段,我想把事做好。工匠之心,是一颗细致完美,精益求精的心。工匠绝对不允许自己和团队马虎了事,粗制滥造。
那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他们非常清楚的知道要有高超的本领,必须耐得住寂寞,花长时间去学习提升。所谓“一万小时定律”,中国人讲工匠要“学三年帮三年,冷板凳准备坐十年”,日本最著名的秋山木匠修行必须达八年,方可出师单干。
最后,还要站在市场和客户的角度去创造出更好的产品与服务,来引领市场和感谢大家的厚爱。要创造出好产品和服务,还是要能坚持的心,任何创造和发明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做成的。有人曾向“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请教:“稻盛先生像您这么成功的企业,产品研发成功率有多少?”稻盛和夫微笑着道:“我的产品研发成功率100%,因为我们从来都不曾放弃。”创造力是精通的副产品,而精通只有通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来培养。
工匠用苛求完美的心,持续的精进和创造更好的产品,而非一味的追求数量和市场份额的盲目增长。在这同时,他们还经常反躬自省,我这样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
第三阶段,做事对得起良心。最初,做事对不对得起良心,在很多时候只有自己知道。后来,有些人就开始小心谨慎的以次充好,假冒伪劣或者粗制滥造的投机取巧。还有些人有点成就后就忘乎所以,就不顾消费者利益,过分的追求自我利益。所谓“天价”、“极品”与“奢侈”就不断的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导致很多产品和企业名不副实,最终只有走向衰败和灭亡。
工匠们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和价值,他们从来不虚高产品,吹捧自己。还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克己求俭,消减各项成本,来抵御持续增长的成本压力和满足更多的消费者的更多需求。他们更不会以次充好,总是实事求是的持续努力,千方百计把更好的原材料用到产品中去。他们想的更多的是消费者的利益,和对自然环境与周边社区的友好相处。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北京同仁堂”。就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工匠之心”从不刻意的求名图利,踏踏实实的做好产品与服务,真真正正的为消费者服务。工匠们能在过程中享受工作本来的充实与圆满,享受在与产品互动中的成长与快乐,享受服务被人接受并喜欢的那份满足与喜悦。他们用一颗最初的心,去做一份长久的事。
“工匠之心”并不深奥难懂,其实非常简单;工匠之心也不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高调之谈。工匠之心存于我们每个人心中,只要你想做点事,能把事情做好,做事还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你就已经拥有了一颗“工匠之心”,接下来就去践行吧!快乐、幸福与圆满都在工作中等待我们去发现,去获得。
本文作者:李春林-春爷
价值提升教练 企业发展顾问
《总裁圈》杂志专栏撰稿人 清华大学经理人班特聘讲师
足迹遍布全国县市300个+,辅导企业5000+,培训学员100000+,涉及各行各业。
创造了学员满意度和重复采购率的双重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