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靖笙,张靖笙讲师,张靖笙联系方式,张靖笙培训师-【讲师网】
张靖笙 2019年度中国50强讲师
数字化转型、大数据、工业4.0、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区块链
48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张靖笙:我对智慧城市的一家直言
2016-01-20 50059

我对智慧城市的一家直言

张靖笙

昨天非常有幸,在自己家门口参加了一场智慧城市的高规格的峰会,听到国家级的领导、专家和企业家的精彩发言,看到了大名鼎鼎的郭为大侠亲自的演示,也有了按捺不住的意见想发表。

首先,我想谈谈自己对智慧城市概念的理解。现在冠以智慧名义的工程可谓五花八门,我很认同与会高新民专家的观点,名字只是一个标签,关键是背后的内涵。智慧城市的内涵是什么呢,虽然我不是什么专家,可是我很直接地不认同智慧城市的标签,古语有云,名不正言不顺,我觉得现在我看到的系统也好,平台也好,和智慧不是一个概念;2009年,温总理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概念,与“智慧中国”相比,我深感认同温总理的一语中的。智慧地球的鼻祖,IBMCEO彭明盛在2008向奥巴马提出的是Smart Earth, 如果直译,应该只是聪明地球的意思。我们说,耳聪目明,耳和目,都是信息采集器官,聪明的本意是一个人对外界的感知速度很快,可能因此就反应快了,因而被形象地描述成脑瓜灵光;可是我们的古人用语是很严谨的,聪明无论如何也不能等同于智慧,彭明盛的命名应该说是谦虚的,也是恰当的。可在IBM中国一翻译就走样了,用智慧替代聪明,很明显夸大其辞了。可这个无论是从含义还是实际技术形态都是明显走样的术语居然在中国的学术届、政届、企业界大行其道,好像这几年,再提数字化已经很土了,不用智慧不能表示自己的先进,不能不说是技术上的浮夸风在作祟。我这里不想再纠缠这个我不恰当的标签了,而顾名思义地,我还是愿意从Smart的角度去理解我所认识的“智慧城市”。随着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大数据计算和存储技术的发达,今天我们对于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能力可以说是很强大了,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活系统,城市中的组织、人、物、能量存在复杂而且紧密的联系,用回我推崇的彼得.圣吉的观点,城市是一个高度动态复杂的系统,城市的每一个部分都和其余有息息相关的关系,一些细微的变化会被广泛地传播而造成连锁的反应,我们平时看得见的城市里的事务只是城市这座冰山看得见的水面的那一角,而我们看不见水下的是这些复杂的关系形成的巨型关系网络。所以,我们当今城市管理和运营中的众多难题,归根到底依赖对多项要素的协调才能解决的,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正好能弥补人类认识动态复杂系统的变化的智力反应上的不足,迅速收集和综合城市大量的相关信息,以支撑城市生活中各级利益涉众做出正确的反应的。打个形象的比喻,现在高速膨胀的城市里面的幻象太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耳听也不见得为需,所以在城市里面生活,单靠人力的信息获取手段,连聪明都很难做到了。如果城市从小变大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那么,我们现在用信息化和城市生活相融合的道路,也正好是建设幸福城市、安全城市、绿色城市、和谐城市必须选择的道路了,从这个角度,智慧城市的内涵应该是让我们的市民们更聪明,市民在信息完全对称的情况下自主地做出生活中的安排和选择,以此来追求更舒适的城市生活。而智慧是每个人自身的修炼,说穿了,技术是不可能替人来做决定的,技术的本身并不具备人性意义上的智慧!因此,我的建议是,如果“智慧XX”不好改了,我们还是实在一些,知道这个系统只能做到让我们市民大众聪明一点而已。

接下来,很自然的一个问题是,智慧城市到底要做什么的问题。把城市里面大量的资源和复杂的变化过程和结果数字化记录下来毫无疑问是不可少的了;而在这个基础上,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引领城市的创新和升级转型也被融合进了建设的需求里面。对于前者,我不存在任何意义,我是做数据的,可以说没有数据的信息系统,等于鱼没有了水,汽车没有了油,人体没有了血液,这是必须的。而对于后者,我倒是有点保留意见了,成功的项目首先是需求和目标明确的项目,我们说城市的管理、政府的职能、企业的运作、家庭的生活所构成的城市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数量庞大的细胞组成的有机体,既广泛联系,又各据有鲜明的个性,笼统到一个技术系统里面毫无疑问是挂一漏万地不完整的,目标越宽泛的系统成功的概率越低,这是技术工程界的常识。因此,我个人认为,对于智慧城市的功能划分是艺术性很高的设计,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个单一功能平台的系统,如果,我们说,以市民体验和核心来建设智慧城市,那么人的需求毫无疑问也是多样性的,体验到什么程度才合适,很难有一个定论。因此,围绕智慧城市做什么的问题,我在2007年提出过对数字化城市生活分众系统的定位(可以参阅我以前发表的博客),我认为广义的智慧城市概念应该是一个水平平台加垂直应用的分众系统,而侠义的智慧城市概念可以限定在以政府为主导所建设的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如果把政府看成是城市公共资源的管理者的角色,那么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仅需要围绕公共资源数据处理和政府事务电子化应用两个层面的建设需求,引用《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的观点,政府必须在城市公共数据的共产化运动中彻底革了自己的命,从封闭的部门机关真正转变成公开透明的服务机构,通过智慧城市平台实现政府与市民对城市公共资源信息的全对称共享,从历史发展规律来说,奥巴马选择开放透明政府的改革路线并不是一种政治上的创新,而是社会管理从私权力向公权力的回归,是技术生产力发展和民心推动的必然。温总理提出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话语言犹在耳,可照耀权力的阳光又在哪里呢?很明显就是在人民群众的心里,所以知情权是实现其他各项民权的基础,如果没有政府运营信息的开放和透明,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又如何能被确保呢?所以说,没有公众信息资源的高效综合、开放、分享,市民缺乏对父母官充分的了解和理解,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聪明”必然会被屏蔽。

在数据层面引申刚才的论题,就目前的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如果在缺乏对城市的核心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的情况下,大肆开展各种名不副实的“智慧城市”高层规划和高层建设运动,毫无疑问就像在沙漠上建设海市唇楼,因缺乏根基而缺乏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而针对城市各项公共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综合、分析、展示,我认为这是关符到整个智慧城市系统的成败的奠基性的重点工作,而偏观当今国内IT企业的林林总总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对于数据工作这个脏、累、重的活,不是避重就轻就是一笔带过,仅仅是套用“云计算”、”IDC”、“数据中心”、“数据总线”这些笼统的术语轻轻带过,这不是巨大的误区吗?说到数据资源,刚才那些都只是载体或者传播处理储存的工具,我们说城市的公共数据资源,政府是这些管理数据主要责任人,从政府管理对象来分类,我们可以分成民意数据(或者说是舆情数据)、业务数据和环境数据,而民意数据和业务数据之间、业务数据和环境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交集,这三类数据,从数据规模到数据种类,毫无疑问是巨大的、巨复杂的,可以说,政府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领导,侠义的智慧城市应该类似道路、水电等生活公众基础设施一样,是政府向市民实时发布这些公共数据的统一服务出口,以公共数据资源的访问服务形成一个统一的数据化城市的底层设施,从数据资源建设的角度发起一场城市公共数据的共产化运动,或者说数据建城活动。我认为,这一步没有走好,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是不明朗的。

最后,回忆起自己五年前不知道天高地厚地提出的数字化城市生活的技术发展规划,当时自以为是很宏大、很前瞻、很有生命力,可经不起市场的动荡无疾而终了,而当初自己的思路里面也是缺乏了对数据资源重要性的认知和宣贯,而我今天看到的智慧城市中多少有点当年的遗憾!作为一名普通市民,从日常生活体验出发,我日益感到环境对自家生活的影响,而作为信息工作者,对信息技术的潮流和城市发展的融合的长期思考,很自然地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不论观点的对错,以上仅是我的直言。

  (20121221日于佛山初稿)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深圳站 s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