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第一”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结果原理”:我们靠结果生存!没有结果,所有过程的努力都是无用功,一切都是白费。没有结果,意味着我们将重新回到了起点!只有抓住结果,才能实现我们的预期,而没有结果一切都将为零。
我们只能靠结果生存
在中国的改革进程中,每隔一个阶段,就会有各种否定改革方向的潮流涌出。面对争论,邓小平曾提出了众所周知的“猫论”与“硬道理论”。
1961年后,广大农村再次自发兴起“包产到户”的做法,对此,中共安徽省委加以支持和引导,实行了“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制度。
1962年6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就 “包产到户”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针对党内各方的怀疑态度,邓小平明确地表示了对“包产到户”的支持态度,他引用安徽民间谚语:“不管黄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对此,邓小平阐明观点,他说:“恢复农业,群众相当多的提出分田。陈云同志作了调查,讲了些道理,意见是好的……现在是,所有形式中,农业是单干搞得好。不管白猫黑猫,在过渡时期,哪一种方法有利于恢复农业,就用哪一种方法……总之,要实事求是,不千篇一律。”他认为,我们应该正视中国当前落后的经济状况。哪种生产形式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换句话说,我们的目的是“抓老鼠”,重点是“老鼠是否抓着”的结果,而“老鼠”不论是“白猫”还是“黑猫”抓的并不重要。我么要的结果是使中国富强起来。
这就是典型的“结果第一”意识。
“六四风波”之后,针对国际国内对中国改革的“主义之争”,邓小平通过南方视察工作的机会,向全世界表明了他对中国改革的“硬道理”思想:“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因为他明白:我们是靠结果生存,我们不可能靠主义活下去!
一切为结果
没有结果,就不能生存,这同样是企业发展、个人成败的硬道理。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就是企业,企业生存的根本目的就是一个,那就是持续盈利——是企业所需唯一结果,所有的准备、决策、行动……都是为了这一个结果而服务的。
没有结果,所有过程的努力都是无用功,一切都是白费。
没有结果,意味着我们将重新回到了起点!
兔子和乌龟赛跑的寓言告诉我们,我们不会因为知道“兔子一定比乌龟跑得快”这一基本自然规律,而取消乌龟的参赛资格;我们也不会因为知道赛跑过程中由于兔子偷懒睡觉,对兔子有失公平而重新比赛一次 。我们只会承认一个事实:乌龟赢了!
这就如同参加高考的学子们,经过12年的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人生中这一关键性时刻,要一个关键的结果——榜上有名!无论你有任何原因:“没赶上考试时间”“身体状况不好”“填卡错误”…… 无论你这12年里的成绩如何优秀、如何的努力上进,只要你要参加考试,你都要取得一个合格的分数。否则,一切成空,一切将从头再来!
所以,只有抓住结果,才能实现我们的预期,而没有结果一切都将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