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元,宋国元讲师,宋国元联系方式,宋国元培训师-【讲师网】
北京华夏易道文化院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宋国元:五运六气学说研究资料--五运六气与温疠流行
2016-01-20 42104

五运六气与温疠流行

---资料来源网络----

五运六气是古代中国关于空间运变节律性周期的认识。五运六气是中医理论的精华,是人类认识的高峰。五运六气对于指导摄生和治疗都具有重大意义,在疫疠的预测与防治中的作用只是其一个方面。很难设想不精通五运六气,如何了解中医的理论纲纪。时至今日,如果还认为五运六气是封建迷信,或只是“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或只是“古代朴素的气候学”,那么不仅是一般的认识偏见,而且是缺乏起码的生活常识。

为了普及对五运六气的认识,必须解决用现代语言的表述。简单地来说,地球自传出现日节律昼夜阴阳,地球公转出现年节律四季循环。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过一个节气,地球所处的空间位置就有变化,气候与生命节律也随之变化。每过四个节气,变化就更明显。于是全年分成六个阶段而称作六气。地气随天气变化而作出反映,相对缓慢将近1个节气。于是全年形成五个阶段而称作五运。

一年六气的六个阶段是:从大寒至春分为初之气,从春分至小满为二之气,从小满至大暑为三之气,从大暑至秋分为四之气,从秋分至小雪为五之气,从小雪至大寒为终之气。五运的五个阶段分别延长近一个节气。

由于太阳自旋,行星都在运动。地球每年公转所处的空间位置都会逐渐推移,所处空间态势也会发生变化。每年常规的五运六气变化称作主运、主气,每年不同的五运六气变化称作客运、客气。客运、客气影响主运、主气称作加临。影响全年的最大客运称作大运。影响上半年,特别是三之气的客气称司天之气。影响下半年,特别是终之气的客气称在泉之气。

五运木、火、土、金、水,六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相当于序号。所不同的是,这些序号与ABCDE不同,分别具有特定的涵义。

行星自转,并环绕太阳公转,太阳亦自转,并率诸行星环绕银河中心公转。地球受太阳系运动的影响,每公转60次,就会形成一个周期。甲子纪年就是对这一周期的反映。所以每年的五运六气及其加临都依之循环往复。

《黄帝内经·刺法论》所说“刚柔失守”、“不迁正”、“不退位”、“三年内发大疫”,是指主时气运不按规律递迁,该就位的不就位,该退位的不退位。2003年就是这种情况。时空效应异常,就会引起多种变化,如生命空间失中,生命运动方式失和,生命能量信息场失通等,皆可为疫疠的发生造成适宜的内外环境。这种环境下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繁衍。

温疠的发生还与君相二火客临有关。2003年癸未,不及火运主岁,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二之气少阴君火客临,少阴君火主气,所以《黄帝内经》称“大火正,温疠大行”。所谓“非典”是温疠的一种,属于肺疠,或称金疠。该年4月我们曾将其运气分析、流行趋势、发病率、死亡率,以及病机、治则、方药、预防等寄有关领导部门。当时预测小满前会终止流行。因为三之气太阴湿土客临,温邪受到抑制而难以伸展。

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负责人曾于2003年表示SARS随时都会重新爆发,不排除当年冬季再次流行的可能。但2003年五之气为阳明燥金客临,终之气为太阳寒水客临,没有火疫温疠发生的条件。所以我们当时预测2003年秋冬不会有所谓“非典”流行。

2004年甲申,太过土运主岁,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初之气少阴君火客临,《黄帝内经》谓“温病乃起”。当有类似温疫的传染病,如禽流感等出现,但无大规模流行。二之气太阴湿土加临,不会有所谓“非典”流行。实验室感染是人为造成,散在发生多系局部原因。三之气少阳相火加临,但土运太过,湿气偏盛,虽有温病发生,亦无流行趋势。该年易伤脾胃,病势多湿热。

2005年乙酉,不及金运主岁,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二之气少阳相火客临,《黄帝内经》谓“疠大至”。易发肝疫,病情急暴,病势燥热。终之气少阴君火加临,亦可有温病发生。

2006年丙戌,太过水运主岁,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初之气少阳相火客临,可有温病发生,但不会流行。该年易伤脾胃,病势多寒湿。

2007年丁亥,不及木运主岁,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终之气少阳相火加临,易发温疠。该年肝脾易伤,病势多风燥。

2008年戊子,太过火运主岁,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五之气少阳相火客临,易发温病,但不会流行。该年易伤心肺,病势多热燥。

因感受温热之邪而引起的以热象偏重,易于化燥伤阴为特点的急性外感疾病的总称。包括多种外感急性热病,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冬温、温疫、温毒、大头瘟、烂喉痧等。这些外感急性热病除各自的特点外,还有一些共同之处:

①致病因素相同,其发病均由感受外感温热之邪而致。

②温病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凡温热之邪,大多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同的流行。温病的发生与季节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如春季以风温为主,夏季则以暑温、湿温为常见。温病的发生还具有地域性,是由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存在着差异所致。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多见瘴疟为患,则是一例。

③温病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按卫气营血传变来说,温病初起多犯卫分,进而传入气分,气分之邪不解则传入营分,再不解则深入血分。按三焦传变来说,温病初起多在上焦肺卫,进而中焦阳明或逆传心包,后期则伤及下焦肝肾之阴。

④温病的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变证多,除必具发热外,大多热势较高,同时伴有心烦、口渴、尿黄赤、舌红、脉数等证。常见的变证有斑疹、吐衄、便血、痉厥、神昏等。根据病证的性质,可将温病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感受温热病毒,不兼湿邪者,称为温热类温病,包括风温、春温、冬温、秋燥等,一般起病急、传变快、病程较短;兼湿邪者,称为湿热类温病,包括湿温、伏暑等,一般多起病较缓,传变慢,病程较长。温病的传变多按卫气营血和三焦的顺序依次传变,故临证时亦多选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种方法。温邪属阳邪,易化火伤阴,表现出热盛津伤的症状。温病的具体治法虽多种多样,但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祛邪、保津养阴。温病的预后与津伤阴亏的程度及病邪的盛衰、传变有关。

【医源世界】温病,病名。①多指温热病之泛称。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症见身热、头痛、呕吐等,但《经》多以“病温”为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阴阳交,……”温病具有起病急,热势甚,传变快,易于伤津化燥伤津的特点。当按卫气营血与三焦辩证法辨证论治。分别选用(或合用)解表、疏卫、清气、凉营、凉血、和解、育阴生津、通下、开窍、息风、回阳固脱、通下等法。温热病大致包括风温、春温、暑温、秋温、冬温、秋燥、温毒、伏气温病、温疟、晚发。详见有关各条。②指广义伤寒中的。《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参见有关条目。③指夏至以前发病之温热病。《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此说为后世“伏气温病”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参见伏气温病条。

2009年己丑,不及土运主岁,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二之气少阴君火客临,温疠大行。该年易伤脾胃,病势多寒湿。

2010年庚寅,太过金运主岁,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初之气少阴君火客临,易发温病,但不会流行。该年易伤肝胆,病势多燥热。

2011年辛卯,不及水运主岁,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二之气少阳相火客临,终之气少阴君火客临,温疠大至。该年易伤脾胃,病势多燥热。……

值得说明的是,五运六气并不是仅指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且人们所说的气候,只是指可感觉的气候。空间运变方式,时间周期节律的不同,可造成时空态势、时空效应的不同。从而引发包括物质演变、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在内的多方面变化。人的生命运动也随之变化,包括作为其主宰方式的生命之神,作为各种运动方式的生命之气,作为其载体的生命之形。形也不仅是有形的人体器官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而且包括诸如微粒流、能量流、信息流,及其微粒场、能量场、信息场等微观生命世界……

关于疫疠的预防

疫疠的预防除了避免接触传染源外,主要在于个人的摄生。《黄帝内经·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指安神定志,意识清静,真气贯丹田,得其从来,复得其往,合五藏元真,上出于脑,然后可以进疫者之室。正气内充,发见于外,邪气难侵,而疫病不染。

邪气不是指病毒,而是指生命运动方式的失和。生命运动方式的失和不发生,致病微生物就无繁衍的机会。所以,预防的根本在于生命之神的守中,生命之气的调和,生命之形的通达。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并与微生物和谐相处。而不应该以杀死,甚至消灭微生物为目标。

调理饮食、起居、精神,以及进行导引、按摩、运动等都是摄生的重要方面。所以,除上述调神、调息等主要方法外,素食为主、五味调和、禁忌烟酒、起居有节、精神安宁、心情淡泊,清静寡欲、劳逸适当、坚持运动等都是有效的摄生方法。盲目使用消毒液、无端滥用药物、过分摄入营养品、保健品等,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深圳站 s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