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8月2日,著名的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馆前发表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该演讲至今仍掷地有声。金生前曾领导25万美国民众为黑人争取民主自由,遇刺身亡后,他被誉为近百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人之一。
马丁·路德·金一生受到无数次的恐吓,曾十次被人以各种各样方式监禁,三次入狱,三次被行刺,但直到他遇刺身亡之前,他都一直在为黑人的民主自由而奋力竞争。1964年,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金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告诉后人,人生当中没有什么可以限制得了自己,只要你能朝着目标不断尝试,永不放弃,总有看到曙光的一天。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国藩的训练湘军的经历,更能说明这个道理。
咸丰二年,咸丰皇帝诏命曾国藩帮助地方官员兴办“团练”,目的是对抗太平军,保卫乡里。当时,曾国藩正在乡间为母亲守丧。虽然不是军人,也从来没有摸过武器,但素来以国家为己任的曾国藩欣然复奏,要创建一支新的军队。
曾国藩比同时期的一般人更了解大清国的武装状况,他知道,官场积习由来已久。为了达成目标,曾国藩避开长沙官场,带着自己募来的湘军,前往衡阳练兵。
刚到衡阳,曾国藩几乎一无所有,他面临着五大欠缺:
一是没有办公场所。
二是没有名正言顺的职权。因为谕旨中明确写明他的权力是“帮办”,而不是“统辖”。
三是没有经验。进士出身的曾国藩没有当过一天兵,对于行军布阵,带兵训练,没有任何实际经验,都要从头学起。
四是没有朋友帮忙。不但全省官员们不齿于他,甚至他的那些好友郭嵩焘、郭崑焘、刘蓉、左宗棠,也都认为他行事鲁莽,难以成功,竟没有一人愿意前来帮他。
五是无制度保障,最突出的表现是没有军饷。曾国藩说:“筹饷更难于督兵”,“大抵军政,吏治,非财用充足,竟无下手之处。”
目标就是动力。对于这五大难题,曾国藩没有气馁,他不惜百折千转,排除万难,一一解决。
没有办公场所,他就借住在一户祠堂里。
没有职权,他就用长沙时的”湖南审案局”五个字来接送公文,不惜为此背负“曾剃头”的骂名。
没有经验,曾国藩就自己摸索。他创造了许多崭新的军事原则,后来的事实证明,曾国藩的思路是非常高明的,湘军日后的成功正是基于这些制度基础。
没有军饷,曾国藩就劝捐。他在衡阳设立劝捐总局,派人四处劝说大户捐款,劝不动就强行勒派。即便如此,也是得钱不多,招怨不少。曾国藩因此叹息:“劝捐之难,难于登天,费尽心力,迄无一获。”
吃尽了千辛万苦,曾国藩终于练成了一支一万七千人的队伍。并在咸丰四年四月的湘潭之战中,十战十捷,取得辉煌的胜利。
曾国藩并非不通世故之辈,他一意孤行,自有他的道理。因为他很清楚,要挽救这个国家,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自己动手,练出一支崭新的有战斗力的队伍。他一不要钱,二不要利,只想真正想为国家分忧,这就是他的目标。
训练湘军的艰难成功也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几十年后,他还在家书中教育儿子说:“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为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半。”对于曾国藩来说,训练湘军是既有所为,又有所激。可以说是目标明确,动力充足。难怪曾国藩能百折不饶地坚持目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当领导者在为某个目标奋斗的时候,难免会遇到阻力、困难和打击。这也正是考验领导力的时候。水性领导强调柔性和坚定,坚定是不达目的不罢休,柔性是适度婉转,在为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可以采取避实就虚、避重就轻等手法。
诗人杨万里在绝句《桂源铺》中写道:“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讲的就是水的坚定和柔性。比如曾国藩避开长沙而赴衡阳练兵,就是一种避实就虚的做法。
纵观历史上的成功人物,无一不是目标明确且懂得婉转达成目标的人。他们有韧性,有意志力,更重要的是有遇到问题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不怕委屈求全的毅力。这就是水的智慧:可以千回百转,但不改终极目标。归纳一下,他们的共同点,大致有以下三点:
1.大胆设想。
水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固定的形状。为了达成目标,领导者的思维也应该如水一样,即使不能做到无所为无所不为,也应当能想人所不敢想,创人所不敢创。也就是说,要能突破自我,打破思维定势,保存独立的思维和精神。这是成功者的第一大法宝。
2.冷静决定。
水无处不在,无所不至,领导者也要学习水的宽度和广度。要如愿以偿地达成目标,需需要勇气,更需要耐心。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决策更全面。
3.迅速执行。
这是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在目标明确、决策清晰的前提下,执行阶段一定要果断、迅速,雷厉风行。不能及时抓住时机,就等于跟目标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