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辞典》,傅佩荣集研究儒家三十多年的心得,为孔子编辞典,使孔子思想恢复原貌,让我们了解一个更真实的孔子。
□本报记者 钱欢青
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他是耶鲁博士,也是国学导师,在教学、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成就。这背后是他数十年的读书积累。少年绝望中,他不自暴自弃。耶鲁求学时,他不卑不亢。历经辛酸和(难,享受过成功和快乐,在漫漫人生路中,不变的是他坚韧的读书精神。
在今天人们追求“浅阅读”、“电子阅读”的时代,我们该怎样阅读,怎样看待心灵的成长?近日,傅佩荣来到济南,做客山东卫视《新杏坛》与本报联合推出的“我的读书生活”系列讲座,讲述了自己的读书人生。
片段的信息代替不了专业的知识和智慧
迄今为止,傅佩荣出版的图书大约已有100本之多,傅佩荣说,“为什么可以写这么多书呢?其实任何事情都在于恒心。我最多时候在四个报纸五个杂志写专栏,等于是每天都要写两到三千字。然后这样持续至少十年,所以等于是每天都需要阅读、写作。”
现在的年轻人,每天都很忙,一旦有点空闲,可能就用手机或者电脑读点东西。对此,傅佩荣说,阅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信息,“就算手机可以给你很多信息,但不成系统”,这就需要阅读的第二个层次:专业的知识,“最高的层次是智慧,你要把自己的生命想成一个整体。什么叫生命?有一个人问罗素,你对年轻人有什么建议,罗素说,年轻人在哪里?我没有看到年轻人,因为他们没有思想。在罗素看来,一个年轻人没有思想,他等于不存在。你所说的都是别人说过的,你所想的都是别人在想的,那请问你什么时候成为你自己?如果要在这个年龄层有发展的话,你就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思想只有一个办法——— 阅读,读一些经典。”
从严重口吃到“演讲达人”
如今人们听傅佩荣滔滔不绝的演讲,一定想象不出来,他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口吃了整整九年。口吃导致自卑,自卑了怎么办?就拼命读书。
后来年纪变大,就比较有信心了,就慢慢减少口吃的几率,傅佩荣说,“我心里觉得,愿意来听我说话的人,都很善意,我就放心了。口吃慢慢就改善了。完全改善是从美国念完书之后,因为到了三十几岁,念到耶鲁博士了,从此以后只有我考人,没有人考我,就不再紧张了。”
年轻时候的深刻体验,让傅佩荣一生有两个特别的地方一直保持了下来:第一,一生都不会嘲笑别人,“我从小被嘲笑长大的,所以我容易从别人的角度来想来看”,“第二,是我以前不能说话,所以可以说话之后就特别珍惜说话的机会,尽量不说废话。这是我从口吃里得到的两个最好的教训。所以人生没有白吃的苦,你这边吃的苦,另外一边就有收获,尤其年轻的时候受苦,绝对是好的”。
告别了年少口吃的青葱岁月,傅佩荣远渡重洋,来到耶鲁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在这所世界名校,傅佩荣四年中没有拍过一张照片,被认为是“最不可能见到的人”。毕业时他运回台湾的二手书足足有40箱,“在美国念书四年,每天读书12小时以上。光是语言考试,除了英文,还要考法文、德文、日文。那时候感觉到每天都好像是在作战一样,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在四年之内念完。美国最好的学生念耶鲁大学,平均的毕业年限是6.7年。我四年念完,毕业的时候,系里面的教授们都觉得很难想象,觉得我很不容易。”
每天花20分钟去读书
说到读书,傅佩荣建议每天应该留出20分钟时间用来读书。看书的时候要选择,“比如《论语》,一定要找一本有很清楚的白话翻译的,读书首先一定看得懂,但是跟我的生活经验又有点距离的。”
傅佩荣说:“一个人离开校园之后,如果不再去念书,那他等于跟自己开玩笑。我举个例子,杨振宁先生在他70岁的时候出了一本自传,里面写到,他从三十岁以后做人处事全靠《孟子》,他是物理学家,国际第一流的科学家,但是他知道,做人处事不能靠物理学,不能靠化学,要靠哲学。读哲学书才能让你明白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什么事应该牺牲,什么原则该坚持。”
另外,傅佩荣认为,读书在精不在多,把经典读完了,以这个做基础,再去看别的书,就很容易判断书的价值何在,“比如说你要看《论语》,你同时买五个人写的《论语》的翻译,就会看得头昏脑胀,最后不知道谁对。因为时间可贵,所以读书还是要谨慎选择,从一个人的书入手,花两三年的时间把他的著作全部看一遍,知道他整个思想的系统,这样你就有一个基础和框架了,再读别人的书,就知道这一点对我有什么帮助,就很容易形成自己的看法。”
人一定要测量心灵,不能只测量身高体重
对于读书,傅佩荣还有一个春夏秋冬四季读书法,“春天我建议念《论语》,因为《论语》里孔子有很多学生,他因材施教。读《论语》你会感到充满希望。到夏天的时候,就读《庄子》。夏天太热了,《庄子》的寓言故事很有趣,会让你清凉一点。秋天最好读《老子》,因为《老子》的书很酷,就好像秋天的时候万物都萧条了一样。他给你讲真话,不跟你客气的。冬天的时候最好念《孟子》,养浩然之气,体内就可以发热。”
如果是外国书的话,傅佩荣建议,春天读泰戈尔的诗集,夏天读梭罗的《瓦尔登湖》,秋天读房龙的《宽容》,冬天读尼采的书,“这些书看完了怎么办?这些书你永远读不完。第一次读只是接受信息,第二次、第三次就可以测量一下,你的心灵有没有成长。人一定要测量心灵,不能只测量身高、体重。测量心灵的成长才能让你感觉到今天的我和过去不一样,所以孔子从三十以后,每隔十年都不一样,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他为什么那么特别?因为他一辈子都在学习,都在“学不厌而教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