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作为四书之首,历来被儒家学派奉为学子必修之精要学问。那么,我们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的现代人如何来学习它呢?它又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今天我就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感受。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到了唐代,韩愈等引用《大学》,开始为人所关注。到了宋代,程颐、程颢非常重视《大学》,并将其称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后来,南宋理学宗师朱熹在二程基础上,重修《大学》,分经一章,传十章,并认为格物致知章缺失,作了《补传》。朱熹对《大学》的解释是一种从理学角度的重新阐述。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朱注的《大学》成为主流。后来,理学名臣真德秀作《大学衍义》,向皇帝进讲《大学》,至此,《大学》成了政治读物。
到了元代,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各级学校的必读书,而《大学》作为《四书集注》之中的重要一篇文章,在长达五百九十二年间,被求取功名的士子门昼夜攻读,烂熟于心。
明代中后期,王阳明的“王学”成为学术界的主流思想,反对朱注者不乏其人。王阳明认为:应该持守古本,不应该改正《大学》。但是,当时朱学的影响力深远,科举依然采用朱熹的《四书集注》为范本,王阳明的观点未能引起重视。
清代考证学兴起,很多人开始摆脱理学,崇尚汉学,故此,越来越重视古籍本义。
到了近代,孙中山先生赞赏《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目标和修养方法,认为这些都是应该保存的“中国的独有宝贝”。此一说,可谓使得《大学》的学术地位一下跃升到中华文明之难得瑰宝一列。
逸仙先生的总结其实就是《大学》主要讲的内容。《大学》主要讲的就是一个成年人(古代十五岁入大学,学习成人之学,谓之“大学”。)应该培养和追求的修养目标和修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