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斐老师与农副产品营销
在理性消费时代,农副产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事关行业的荣辱兴衰,一个企业从注重产品竞争到服务竞争,从注重商业到注重顾客满意度上,体现了市场竞争所带来的消费文化本质内涵。就其产品来说,迅速从产品观念延伸到顾客观念,根据不同的需求定制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是当今农副产品真正出路所在。
但是中国的农副产品市场却总是给人一种小作坊的感觉,还仅仅停留在纯粹的产品经营上,远没有上升到品牌经营,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品牌竞争力。
许多农副产品企业也并没有意识到,企业要生存谋发展,就不能迷恋竞争激烈的红海,必须走差异化、专业化、特色经营的路子。
而农副产品企业在进行营销时所经常忽略的以下几点却又是非常重要的。
1. 选好市场切入点
农副产品企业在选择进入市场时,不能凭主观臆断紧盯着消费需求旺盛的中心城市,而应理性分析,慎重选择,了解当地的媒体分布,商业、专卖等相关渠道的网络运行质量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层次在农副产品选择中的个性化需求,只有这些理顺了,你才有的放矢。
2.扬长避短或避实击虚
由于实力和推广资金的限制,我们就要考虑如何把钱用在刀刃,而不是一味的在电视上做广告,而应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在与产品相匹配的媒体上,这样才能做到有效传播,在节省成本的同时,却收到有效的效果。
3.执行力与意志力的结合
作为农副产品企业,在市场初期,首先要整合打造一支精良专业的团队,要把公司的各项营销理念与市场决策迅速贯彻落实到零售终端上来,要把战略定位战术差异的每一条款都细分到服务消费者上来,只有这样,你才能在降低宣传成本的同时不至于耗费大量精干的人力成本,有了执行力,并与坚韧、耐劳的意志力像结合,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4.个性化、差异化的诉求战术
农副产品企业在进行宣传时一定要找到差异化的卖点,不能人云亦云,否则市场上这么多的竞品,早晚有一天自己会被淹没在其中。
5. 区域制胜而不是全局开花
对于一些刚起步的农副产品企业,不要妄想着一下子就铺货到全国,区域制胜以点带面的进行操作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而对于农副产品企业比较关心的招商问题,在这里也有几点要提醒众多农副产品企业的。
首先,对于自己的企业和企业的产品一定要有准确的定位,产品的功能必须新颖,工艺成分必须独到,这样在进行宣传的时候才有很好的说服力,吸引广大的销售商们。
其次,就是资源的整合。中小农副产品企业可与一些上规模、讲信誉的代理商、经销商合作,双方优势互补,各取所需,借助对方的资金、网络、渠道等自身不具备的市场优势,专门专业生产,严格确保生产质量,营销上则实行外包,也可为对方进行贴牌,以节约成本开支,降低市场风险,充分挖掘自身潜力。这样既弥补了自身的缺陷,又达到了双方共赢的效果。
最后,就是模式上的创新。传统的一些销售、宣传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而制定出适合当地市场消费者口味的宣传文案与广告媒体组合及有效的促销方案;同时制定出一系列能激发零售商与业务员积极性的销售政策,才更能吸引那些见多识广的经销商们,应该说,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想要叫他们出钱进你的产品,没有点特别招数已经不行了。当然,有些企业的实力有限,单凭自己的能力可能无法做到上述如此详尽的设计安排,那么找到实战型机构来帮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像我们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就利用自身强大品牌实力和权威影响力,帮助农副产品企业给代理商提供增值服务,不断调整模式,并且根据不同市场不同渠道的代理商量身打造一个创新性、差异化的营销模式,实现产品推广的全面盈利。包括直营网络与关联网络在内就在总部的统一管理下形成强大的、稳定的模式系统,具有完善的分销能力和网络覆盖优势,也实现了规模效应。
正可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是用什么方式,使企业的产品销售出去实现盈利便是可靠有效的方法,农副产品企业也可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懂得变通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
于斐先生,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CEO,中国十大杰出营销人,人民日报社市场报等8家权威媒体和机构认定的“中国品牌建设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团中央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创业导师,《中国证券报》特约品牌顾问,中国《品牌》杂志首席专家,清华大学高级工商管理总裁培训班导师,中国保健行业十大杰出经理人,中国最具影响力营销策划100人,中国国际健康科学研究院副理事长。
近二十年的营销生涯,成功服务过多个著名品牌,其领衔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是“中国管理咨询行业最具影响力十大品牌”,现专业致力于品牌策划、公关传播、新闻营销、招商代理、市场推广、实战培训等营销服务,出色的企划力、整合力、执行力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于斐先生根据自身在外企、国企、民企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资深阅历,长期致力于把低成本实战营销理论上升到实践和方法的高度,在行业中率先倡导了多个在全国深具影响的营销策略和商业模式,创造了可观丰厚的物质和社会效益。受到了《亚洲新闻人物》周刊、新加坡《联合早报》、澳门莲花卫视等海内外媒体的重点报道,其营销案例多次入选美国《福布斯》和美国科特勒营销集团《中国营销创新文库》。